蔡總統去年十月在執政決策會議上拍板,以修改《健保法》方式讓大陸學生納入健保。基於政府資源有限,新法規定未來僑外生和陸生都須全額負擔保費,過去僑外生自付六成,每月繳七百四十九元,餘四成由政府負擔。但全額後每月得繳交一千二百四十九元,引發境外生團體的抗議,批這是「假人道、真歧視」。
過去教育部訂定的陸生三法,有所謂的「三限六不」。三限即是:限校、限量、限域,也就是限制對大陸高等學校的採認,限制來台學生總量,限制醫事、國安、高科技領域的學歷採認。六不即是: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兼職、不得留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其中多有不合情理之處,也難怪陸生屢稱這是歧視性條款。
對陸生加入健保的問題,因為陸生屬於「停留」而非「居留」,不必像「三限六不」那樣特別立法規範,就因身分問題自然無法納保。
但是因為僑外生長期以來都有納入健保,甚至來台工作的外勞、外傭都必須強制納保,為何獨排大陸學生?以人權立國的台灣,難以自圓其說。但多年來民進黨對於陸生納保和陸配申請居留年限的問題,毫無妥協的餘地。
陸委會對外說明政府推動陸生納保是基於人道關懷及人權角度出發,以便和外籍生及僑生取得一致待遇。但是推出來的新法雖然讓陸生和僑外生待遇一樣,卻讓僑外生要負擔原本由政府承擔的四成保費,鼓勵支助僑外生的政策美意不見了,不只陸生沒感到喜悅,卻引來僑外生的不滿。
雖政府財政赤字嚴重,軍公教年金、勞保年金的改革就已經讓政府四面受敵,難以支應;健保基金也經常傳出破產危機,健保費率一漲再漲,還搞出個二代、三代健保。在退休年金喊砍、健保保費喊漲的時刻,陸生、僑外生增加一點支出應該不為過。但是從政府全方位的政策視角來看,陸生和僑外生可以說是台灣的外交尖兵,是一顆著眼於長遠的棋子;國防、外交預算都可以大筆的花,這點小小的成本投資實可再考慮。
過去僑外生政策的成果有目共睹,許多僑外生學成返國後成為當地的巨商或是政治人物,對台灣不只友善,且幫我們在國際發聲,有些香港和馬來西亞僑生甚至返台投資,對台灣的經濟貢獻卓著。像廣達集團總裁林百里先生就是典型。
還有許多中南美洲國家的軍人和政治人物曾經來台參加遠鵬班的受訓,回國之後對台灣都變得十分友善,成為台灣在國際的發聲筒。在台灣國際處境艱困的情況下,這種投資是小成本大效益。
兩岸關係是台灣發展的重中之重,更何況兩岸一家親,未來的關係不只是緊密,更是唇齒相依,可說是生命共同體。在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中,大陸和台灣都是一中之下的兩個區域,對於大陸同胞依憲法精神本應以國民待之,現在大陸對於台灣同胞也逐漸實施國民化待遇。對於有志來台向學的大陸學生,本應歡迎。未來的兩岸關係就是靠年輕世代,期盼政府放眼未來,不要為德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