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 種下尊重與包容種子

文/施佩君 |2017.04.30
5064觀看次
字級
親子共讀 種下尊重與包容種子 圖/青林國際提供
親子共讀 種下尊重與包容種子 圖/青林國際提供
《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 作者:乜寇.索克魯曼 繪者:依法兒.瑪琳奇那 出版社:青林 圖/青林國際提供

《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不只是文字精采,圖畫也相當出色。第一次畫圖畫書的依法兒.瑪琳奇那,是布農族旅居澳大利亞藝術家,繪畫主體多為女性,創作風格融合了民族風與現代感,為了呈現《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的溫暖與愛,她選擇用粉彩和水彩創作,並用細鋼筆描繪細節;簡潔的線條,柔和的色調,讓我們可以從圖畫中感受到伊布奶奶身上豐厚的情感。

文/施佩君

原住民族是天生的說故事人,口耳相傳部落的共同記憶與文化,以及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生態哲學思想,這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卻像寶石遺落在山間、海濱、城市邊緣,會不會有一天就在主流文化的日侵月蝕之下消失?但願不會,若是,絕對會是我們的一大損失!

幸運的是,有一群人努力著,不辭辛勞的在被遺忘之處撿拾文化寶石,細心的以文字轉化、收藏,並且把這些傳家寶製作成一本一本精美的繪本,讓不能親耳聽聞故事的我們,可以輕鬆的展開書頁,把這些美麗的故事說給孩子、孩子的孩子聽,例如我手上的這本《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

《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文字作者是乜寇.索克魯曼,繪者是依法兒.瑪琳奇那,都是布農族人,故事裡的伊布奶奶也是真有其人,在望鄉部落致力於復育傳統農作。小小一顆豆子雖不起眼,卻連繫著人與人、人與土地、傳統與未來,更承載著布農族的農耕文化、飲食文化與祖先的智慧、情感與記憶,著實神奇。

保留部落的口傳文學

從文字上來看,乜寇.索克魯曼很用心的保留部落口傳文學的味道,雖然用的是漢人的文字,卻是原住民語言的表達方式,例如伊布奶奶說:「我的口袋一直放著各種豆子,只要是我經過的土地,豆子就會從我的屁股後面長出來」。又例如,奶奶邊工作邊唱的「螞蟻跌豆」傳統歌謠,為了把唱歌的聲音「寫」出來,乜寇.索克魯曼用了母語的羅馬拼音,再以中文對照方式,說給不懂族語的人聽。

故事從小伊布暑假返回東谷沙飛與爺爺、奶奶相聚開始說起,小女孩以第一人稱自述:「我的名字傳承自奶奶,我們都叫作伊布。」簡單兩句話,把布農族長子(女)會襲祖父(母)名字,彼此之間有特殊情感聯繫的命名傳統放進書裡了。

接著,祖孫兩人圍繞著豆子的對話,簡簡單單,內容卻很豐富,有豆子開會的故事,地底人、大力士姆姆鳥的傳說,放屁嚇魔鬼、喝豆子湯治病的習俗,一段一段推展布農族人與豆子的關係。

最後奶奶說出了種豆子最重要的原因:「看到這些豆子,我彷佛看到了自己的迪娜(母親),我的心就飛到她那裡去了,我好像還能聽見迪娜說:妳把豆子種得很好,妳真是一位勤奮的孩子。」這裡的迪娜,可以是伊布奶奶生理上的母親,也可以是她所耕作的土地─大地母親,作者讓母親懷抱孩子,與土地懷抱豆子的意象,相互呼應,令人感受到食物不只是食物,更是文化載體的重要性。當小伊布說:「這一幕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時,我們知道生命的傳承正在默默進行中,一如豆子度過地下的黑暗生活,終會開花結果。

融合民族風與現代感

《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不只是文字精采,圖畫也相當出色。第一次畫圖畫書的依法兒.瑪琳奇那,是布農族旅居澳大利亞藝術家,繪畫主體多為女性,創作風格融合了民族風與現代感,為了呈現《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的溫暖與愛,她選擇用粉彩和水彩創作,並用細鋼筆描繪細節;簡潔的線條,柔和的色調,讓我們可以從圖畫中感受到在伊布奶奶身上豐厚的情感。

另一方面,為了營造跨文化的氛圍,依法兒.瑪琳奇那放入大量布農族的符號,如圖騰、衣服、蝴蝶頁上的月曆圖,以及在書頁裡穿梭、布農傳統故事常會出現的小老鼠等,就連顏色的運用,都刻意選用布農的代表色:藍色、白色和黑色。此外,她很巧妙的用黑白色圖騰邊框區分傳說與現實,讓讀者每一次翻頁都有驚喜,足見其用心。

我認為,《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的作繪者對於族群、對於傳承、對於原住民的自我認同,想說的東西很多很多,像伊布奶奶工寮裡的豆子一樣多,但全書卻仍保持輕盈俐落的體態,以留白襯托議題本身的深重,讓這本圖畫書有更多的閱讀角度,不論是輕鬆的品味故事的趣味,或嚴肅的面對故事背後的原民議題,都有無限的想像與思索空間。

優美文圖 展現原民精神

目前台灣本土圖畫書創作,以原住民為題材的繪本,有一部分是政府出版品,或民間非營利機構出版,行銷通路不廣,在市場上能見度較低。而較為讀者熟知的原住民繪本,如《火金姑民俗繪本》、《射日》、《少年西拉雅》、《春神跳舞的森林》、《雲豹與黑熊》等,均是屬於非原住民身分的兒童文學工作者的創作。

上述作品的作繪者在創作故事時,煞費苦心,例如張又然花費三年的時間研究文獻、實地田野調查,完成細緻寫實的《少年西拉雅》;獲得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入選獎的《春神跳舞的森林》,更是張又然與嚴淑女以六年漫長時間,細細揣摩、考察,完成的一部繪本。

這些作品比較偏向作家文學,以精練優美的文字圖像展現原住民精神;而像《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均由原住民創作,保留口傳文學特色的繪本,仍較為少見。

衷心希望有更多原住民的創作者能投入繪本這塊田地,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接觸更多元、來自不同文化的故事,在他們小小的心裡種下尊重與包容的種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