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共享單車創始人兼CEO 戴威 提出共用概念 翻轉創業成果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7.03.19
2926觀看次
字級

整理報導/杜晴惠
堪稱二○一六年下半年中國大陸最吸金的創業個案,莫過於「共享單車」。陸媒報導,這股「共享單車熱」延燒至今年初,日前再度創下投資界紀錄,當市占率第二名的摩拜單車宣布D輪累計融資超過三億美元之後,僅僅十天,名列第一、擁有百分之五十一點二市占率的共用單車平台ofo,也宣布完成D輪四點五億美元融資,創下共用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ofo也成為行業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

據了解,此輪融資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投資機構之一DST(Digital Sky Technology)領投,中國大陸最大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中信產業基金等機構進行跟投。

新創公司平均 26歲

今年未滿三十歲的戴威,正是這家新創公司ofo的創辦人兼CEO,他和其他四名合夥人張巳丁、楊品傑、于信、薛鼎提出「共用經濟+智慧硬體」,希望解決人們出門問題的理念,沒想到一舉成功。

陸媒《中國企業家》記者獨家專訪戴威和創業團隊,文中寫道︰「二○一六年一月三十日,ofo共用單車創始人兼CEO戴威趴在國貿三期商城的圍欄上,和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感歎,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錢。他倆有點暈乎乎的,因為剛剛拿到金沙江創投A輪投資︰一千萬元。」報導中說,那時的戴威和他的創業團隊根本沒料到,半年後,ofo和競爭對手摩拜單車成為二○一六年下半年最熱門的創業個案,在短短四個月之內,ofo相繼完成四輪融資,總金額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以上。

事實上,在大量融資湧入的前一年,戴威帶著創業企畫案登門拜訪數十家創投公司,希望能獲得人民幣二千萬元的投資,結果乏人問津,他不斷調降期望值,最後連五百萬元都籌不到。「我自認是堅毅的人,還是差了戴威一點。」ofo聯合創始人薛鼎說,「他也沮喪過,但我們從沒有感覺到他想放棄。」

共用共享取代租賃

在融資連連碰壁、公司帳面只剩人民幣四百元的情況下,戴威決定回到學校做一個平台,把同學的車收起來再向外租,他們找上唯獵資本公司,結果獲得人民幣一百萬元融資。

戴威認為,如果以買車的方式做租車,融資來的錢很快就會花光,他提出「共用」的概念,「在北大招募二千名勇士把自行車共用出來,這二千個人就共同擁有了二千輛車的免費使用權,其他同學要用需要付費。這也是單車市場的分享經濟和分時租賃兩大流派的根本差異。」

但是這個想法剛開始遭到外界質疑,公司內部也覺得將自行車放在校園裡讓人隨便騎,肯定有去無回。然而,吵歸吵,幾個合夥人對於戴威還是口服心服。「他是個敢作敢為的人,後來學生會領導下有三家創業公司。」另一位創始人于信說,戴威除了有想法,他的執行力也很強,曾經競選北大學生會主席,在競選對手勝率更大的情況下,主張學生會由學生主導,支持學生創業,爭取了一些期待變化的同學的選票,最後以一票險勝。

事實證明,戴威的共用共享概念是可行的。九月初,ofo共用單車正式上線,第一天就湧進二百多筆訂單,「當時連App都沒有,只有微信服務號。」創始人薛鼎說,走在北大校園,看到身邊一輛輛ofo經過,真讓人興奮。

十月底,光是北大的日均訂單就有四千筆,鄰近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人民大學也開始跟進。有一回,ofo進駐北京理工大學,剛好趕上人大兩會,卸車的ofo員工還被特警拿著槍指著問:「你們要幹什麼?」

十二月,ofo日訂單接近二萬筆,剛好金沙江創投合夥人羅斌到北京大學辦事,看到路上很多輛小黃車閃過,他當下判斷這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羅斌打電話到ofo自我介紹是投資人,戴威和團隊還半信半疑,以為是詐騙集團。

兩人最後見了面,當另一位創投合夥人朱嘯虎聽到戴威說,如果未來所有從地鐵公交下來的乘客都用ofo的自行車,使用頻率可能就有幾億次,是個比計程車大十倍的市場,「他的眼睛發亮了。」戴威說,這次的會面也成了ofo翻轉的關鍵。

經濟發展後的復古風
共享單車騎向海外

「共享單車進入福州,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就讀於福建中醫藥大學的胡婷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她平時坐公車出門,遇上尖峰時段車流回堵,行進困難,現在騎「共享單車」免除塞車之苦,停靠又方便,「花在路上的冤枉時間也更短了。」

一小時只要花人民幣一元,就可以騎走一輛單車,便宜又方便的特性讓「共享單車」在短短時間內蔚為風潮,幾座大城市裡的大街小巷停滿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家新興企業。光是在福州,就有包括Hellobike、ofo、永安行、摩拜等六家「共享單車」企業入駐,單車數量一年內超過十萬輛。

中新社報導,自從二○一五年戴威與創業團隊提出共享單車概念後,二○一六年其他共享單車的創業團隊也相繼出現,根據專研移動互聯網的諮詢機構北京比達諮詢近期公布的《二○一六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以市場占有率前兩名的ofo共享單車和摩拜單車為例,前者進駐中國三十三座城市,後者則進駐十座,截至二○一六年底,這兩家企業的單車合計有一百三十萬輛。

自行車又捲土重來

日本《東京新聞》報導,中國大陸原本即是「自行車王國」,如今共享單車服務快速增長,騎自行車出門的方式,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

一九八○、九○年代,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是一般人作為聘禮或嫁妝的結婚「老三件」,數字統計,自行車的持有率在一九九三年到達顛峰,每百戶家庭擁有一百九十七輛自行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汽車數量增長,道路空間資源愈來愈緊張,自行車的通行條件和停放條件受到愈來愈多的侵占和威脅。」北京城市規畫設計研究院交通規畫所主任工程師蓋春英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到。

隨著經濟發展快速,愈來愈多人開始感受到環保的重要,加上健身與養生的風氣,共享單車的創意無疑切中人們的需求。據了解,ofo共享單車用戶中,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占百分之二十九點九。二○一六年共享單車總用戶規模接近二千萬人,預計二○一七年用戶數將大幅增長,達四千九百六十五萬人,同比增加百分之一百六十三點二。

向外輸出創新典範

中新社報導,共享單車模式也正從中國大陸「騎」向海外。二○一六年底,ofo共享單車已跨海至矽谷、倫敦、新加坡等海外地區設服務據點。戴威向陸媒表示,海外版ofo小黃車將會根據歐美用戶的身高、體型和騎行習慣重新設計,而擔任設計和製造任務的是中國老牌自行車廠鳳凰,首批生產兩萬輛自行車。

接著,市占率第二名的摩拜單車團隊也於二○一六年底公開表示進軍新加坡的海外擴張計畫。另一家共享單車平台Bluegogo(小藍單車)運營副總裁胡宇沸也透露,公司已有一批共享單車由中國運至美國,未來小藍單車將在美國直接生產,且海外團隊也在組建當中,進軍美國的首站城市選定舊金山。

紅杉資本合夥人Michael Moritz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寫道,中國的共享單車是全球創新的典範,也是最新向外輸出的案例。

小檔案

戴威,大陸ofo共享單車創始人兼CEO。

201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趁著就讀研究所的前一年,到大陸西部青海省大通縣東峽鎮當義工老師,教偏鄉小孩數學。由於東峽鎮地處偏遠,距離縣城有段距離,若搭公車,必須轉好幾趟車,十分耗時。戴威以越野腳踏車代步,每個周末往返縣城與小鎮之間,也賞遍青海的壯麗河山,這段經歷讓他深深感覺「騎行是一種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回到北大攻讀經濟學碩士後,他和朋友開始醞釀「自行車」相關事業。

2014年,戴威與4名合夥人張巳丁、楊品傑、于信、薛鼎創立ofo共用單車,提出「以共用經濟+智慧硬體,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的理念,創立中國大陸第一家以平台共用方式運營校園自行車業務的新型互聯網科技公司。

由於創業理念得到認同,這家公司於2016年連續拿到5輪融資,2017年3月最新的D輪融資規模達4.5億美元(約新台幣137.97億元),引起關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