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出語無知解,云我百不憂。問道道不會,問佛佛不求。仔細推尋者,茫然一場愁。圖/佛光山提供
圖/賀大田繪 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寒山大士詩
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出語無知解,云我百不憂。問道道不會,問佛佛不求。仔細推尋者,茫然一場愁。 ──唐‧寒山大士
世有一等流,
悠悠似木頭。
出語無知解,
云我百不憂。
問道道不會,
問佛佛不求。
仔細推尋者,
茫然一場愁。
--唐.寒山大士
【作者】
有關寒山大士的身世眾說紛云,相傳他出家的年齡應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出家後始終過著清苦卻自在灑脫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在一般人看來很苦,但是修行者往往是以苦為樂。如明永樂時期的僧人道衍(即姚廣孝) 的《寒山寺重興記》裡,說他「冠樺皮冠,著木屐,被襤褸衣,制瘋制顛,笑歌自若」,為其形象做了生動的描繪。
寒山到蘇州楓橋縛茆而居時,夏天設茶攤,解決行人飢渴之苦;又幫助行船挽舟,又供給農民草鞋。他以入世到民間救苦的方法,作為修持的形式,可說是他不同於一般修行者的地方。
寒山大士潛心佛法,參悟禪理,對人生、對社會有獨到的認識和評價,在他的許多詩作裡都反映了這樣的特質。
【修行問題】
如何安排生活?
我們常聽到人說:「真忙!忙得不可開交。」「一事未了一事又來!」無論怎樣的忙,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說,忙是福氣,忙的日子比較好過。不過,忙也要忙得有意義,有些人太為自己忙,不知道為別人忙;也有一些人,好為別人忙,卻忘記為自己忙。
我主張人生一定要忙,分配一些時間為生活忙,一些時間為精神忙;一些為自己忙,一些為別人忙;甚至不只是為現在忙,也要為未來忙。也就是說,精力的發揮,不應該偏於物質,也不能偏於精神,能夠精神物質平衡,忙起來會更有意義。
我常常鼓勵人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到了老年,就可以藉書本陪伴自己。另外,也可以學習「人閒心要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詩云:
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慰心眼?
一句阿彌陀;早也阿彌陀,
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
不廢阿彌陀。
他對於彌陀佛號的持念,是確實有所得的。到他那種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來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閉,念起佛號,佛菩薩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憂愁世俗精神的匱乏。
──節錄自《人間佛教系列(三)佛教與生活》〈人生十問〉
人,住在哪裡?
文/星雲大師
人,住在哪裡?人,當然住在家裡!
家,能夠給我們永遠的安住嗎?動物中,即使一隻小鳥,當牠長大以後,也要離巢高飛,不肯住在鳥巢裡;一隻小狗長大了,牠也歡喜到外面奔跑,不願意待在屋子裡。
「家」,不是永遠的安樂窩,那麼我們住在哪裡呢?住在金錢裡!金錢被騙了、被倒閉了,股票跌停板,錢財流失了,你住在哪裡呢?
人,住在愛情裡!情愛確實是人生幸福的追求;但是,世事無常,情愛會變化,當夫妻離婚了,戀人反愛為仇了,你住在哪裡呢?
人,住在名位裡!然而「樹大招風,名大招忌。」你看,每次選舉,多少人歡喜的上台,多少人黯然的下台!下台後,你住在那裡呢?
人,住在事業裡!為了事業,每天忙東忙西,忙得不顧妻子兒女,忙得不能回家吃晚飯,忙到最後,不但不記得自己有家,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金剛經》說,不以色、聲、香、味、觸、法,安住身心。
人究竟要住在哪裡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看,太陽住在虛空之中,你以為它無所依靠,其實它一點也不危險;無住就是它的安住呀!正如出家人,看似無家,其實處處為家,這是何等的逍遙自在!
吾人的生活裡,功名富貴、金錢物質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可以用它,但不能被它所用。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順治皇帝感嘆「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他對於解脫自在的人生,是多麼嚮往啊!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這是安住身心、提升自我性靈的良方;能夠「身心安住」,才能圓滿生命,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所以,人不要住在五欲六塵裡;人,寧可過清閒自在的人生,千萬不要做了金錢的奴隸。把身心安住在滿足中,則能自適其適,自可隨緣放曠,自能安然自在過生活!
──摘自《迷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