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座 劉克襄:落實食安 遇見美麗台灣

陳玲芳 |2016.11.09
1509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大樹報導】台灣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盡是人情味,反而是各地都常有獨特而具有生命魅力的美好故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如何從這些小故事,看到有意義的啟發,除了懷抱這類關心的視野,還必須擁有實踐的方式。」

知名作家、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長劉克襄,昨在國際書展名家講座中,不只提供新視角,也分享各地小人物如何透過落實「食安」方式,讓你我遇見「最美麗的台灣」。

「我對美食的美,一直以為應該奠基在食安。」劉克襄認為,吃的安全,首要做到「不隨便添加有害身體的元素」。劉克襄強調,食安問題不斷爆發下,如果給大眾一張「社區食安指南」,可能會更貼近許多父母的期望。

劉克襄的簡報檔,從一家「美好的市場小店」(位於宜蘭頭城的「阿壽伯」)談起,置入多張台灣傳統小吃圖片,包括米苔目、鹼仔粿(用鹼水混入稻草梗燒出的草木灰,做成類似粉粿的黃色,取代食用色素)、中藥槐花(來自中國大陸),店家的用心,也反映在店主銀髮老夫妻,自製「認識健康米食」、「認識硼砂」解說版,強調自家米食基於養生概念,堅持不用硼砂,改以「綠豆粉」取代,讓劉克襄「揪感心」。

緊接著「美好的豆漿世界」,從小巷弄的豆花攤位,到「永和豆漿」與「阜杭豆漿」店面,紛紛標示著「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與「用好豆、磨好漿」海報,希望民眾能夠「安心食用」。 「我們若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回顧過往歷史內涵,形塑的不只是早餐文化,而是一種生活價值。」劉克襄表示,若只自豪於美食小吃琳瑯滿目,而忽略生活論述,這個城市的成長會非常緩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