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故事發生在三國時代的吳國,那時有一位居住在襄陽的人,名叫紀信純,他養了一隻狗,取名烏龍。人狗之間感情彌篤,而且形影不離。
孫吳時,襄陽紀信純,一犬名烏龍,行往相隨。一日,城外大醉,歸家不及,臥草中,太守鄧瑕出獵,縱火爇草。犬以口銜純衣不動。有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入水,濕身來臥處,週迴以身濕之。火至濕處即滅,犬困乏致斃於側,信純獲免。醒見犬死毛濕,觀火蹤跡,因而痛哭,聞於太守,命具棺衾葬之,今紀南有義犬塚。
──《虞初新志》.朱幼蘭書寫
這則故事發生在三國時代的吳國,那時有一位居住在襄陽的人,名叫紀信純,他養了一隻狗,取名烏龍。人狗之間感情彌篤,而且形影不離。
有一天,紀某為了應酬,帶著愛犬烏龍同行,到城外與朋友相聚。紀某到了城外酒館,三兩好友喝酒聊事,欲罷不能。紀某心中歡喜多喝了幾杯,因此酩酊大醉。酒散了,紀某獨自走回家,他醉得幾乎不能成行,搖搖擺擺的,連方向都找不到,還沒進城,已經昏睡在城外郊野的草地上。
此時,襄陽城的太守鄧瑕,剛好出城狩獵,正在清理獵場,燃燒雜草。而紀某昏睡在不遠的草叢中,火勢漸漸逼近了,這可急壞了烏龍,牠在主人身邊團團轉並大聲吠叫,但是主人都醒不過來,牠去舔主人的臉,紀某也還是不醒。牠只好用嘴去咬主人的衣服,想將主人拖離火場,奈何烏龍根本拖不動。
聰明的烏龍此時靈機一動,牠知道離此約三、五十步遠的地方有一條溪,於是牠跑到溪邊,躍入溪水,將全身的毛浸溼,趕緊跑回主人身邊,用身上的水濡溼主人的身體、衣服和周邊的草。烏龍怕主人危險,快速地來回淌水。
當火勢延燒到紀某身邊時,因為周遭已溼成一片,火勢就熄滅了,保全紀某性命,免於被火吞噬。但是,忠心耿耿的烏龍,因為太過辛勞和疲乏,終於體力不支,倒在主人身邊氣絕身亡。
待紀某悠悠醒來,見到愛犬全身溼透死於身旁,大驚之下發現身邊雜草被火燃燒後熄滅的蹤跡,他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是愛犬烏龍救了他一命,他抱著烏龍的屍體,痛哭失聲。
有人向太守鄧瑕報告這件忠犬救主的事蹟,鄧瑕很感動,下達指令賜了一具棺木及一副衣冠給烏龍,並囑咐厚葬之。現在紀南古城的「義犬塚」就是紀念這隻忠犬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