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草堂位於車水馬龍的台中鬧區,仿如一座遠離塵囂的桃花源。圖/林存青
無為草堂主人涂英民以道家精神經營人文空間,把生意作成文化的感動。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結束單車環球之旅,最常招待外國朋友的地方,就是無為草堂。
草堂位於車水馬龍的台中鬧區,走進扶桑竹籬的茅頂木門,迴廊流水,各色斑斕的錦鯉慢悠悠移動,蟬鳴鳥叫,服務員端一杯茶和菜單給你後,很久才會出現。點完餐,請店長導覽,「樂水」座位後面的古董桌,用硬木鑲嵌在軟木的自然雙色工法,廚房外掛著台灣早期做紅龜粿的印模和生火用的火鉗,走入廳堂,氣派的紅木桌椅和書畫,兩側的迴文聯,可以正念也可以反念;最特別的是霧峰林家贈送的梳妝台,紅色礦物漆百年猶存,三層透雕刻滿吉祥圖案,廳堂外是臨水的未央亭,可以餵魚,假日有揚琴演奏。
「不爭」包廂內掛著梁亦焚的畫作,外面是北埔客家請回來的土地公祠,台灣原生種的植物恣意生長,構樹、九芎,連姑婆芋都長到兩層樓高,當然,這是走過掛了陳來興畫作和路寒袖詩作的走道到二樓,俯視看到的景象,走到二樓另一端看到的又不一樣,處處是景。
回想起來,為生活打拚的日子,草堂就像大觀園,可以一個人盡情享受,暫時脫離繁忙的步調,也可以與三五好友相聚,喝茶或是洽談公事、溝通理念、討論合作細節。甚至,以中正大學清江中心的名義在草堂開了一學期的「歐洲人文導覽」,一堂課介紹一個國家,同時賞畫品酒吃乳酪,不亦樂乎。
開業二十多年的無為草堂,吸引了很多遠客,韓國、香港、新加坡,日本客人甚至占營業額的一到兩成。
盛夏,臨窗喝茶,請問老闆涂英民的經營哲學。
「我十八歲第一份工作持續到四十歲,做了二十年,想把腳步放慢,開了無為草堂。從小住在嘉義鄉下,習慣喝茶,阿公都會去山裡採野生茶,自己炒,想提供一個喝茶的地方,開幕時天天客滿,來的客人都是來喝茶的,與現在年輕人來用餐享受環境不同。『無為』的意思是不勉強,我不壓迫員工,員工就不會壓迫顧客,從來不要求業績,像九二一地震和SARS流行期間沒客人,如果講求績效就做不下去了。藝文人士喜歡來,因為來這裡沒有壓力,就像回家。我的性格很專一,認定的事就鎖定一輩子,從來沒換過茶農,彼此珍惜;有一個老客人,當年在肚子裡的小孩,去年已經上大學了。很多建商想改建成大樓,我捨不得。」
草堂的布告欄貼著韓良露寫的〈把生意作成文化的感動〉,描述傻氣堅持理想的生意人,想起我為無為草堂寫過一首詩,附錄如下:
城市藏了一座大觀園
沒有盡頭的旅程
終於有了盡頭
故鄉騷動如熱鍋上的螞蟻
站在十字路口
速食店理容總匯電玩中心
咦有一間茶館竹林掩映
走進門輕吐一口氣
迴廊流水水榭
一步一停留
跟隨主人見素抱樸的腳步
垂柳戲魚倚窗喝茶
茶葉舒展開來映照杉林溪的陽光遊子
回家了
城市藏了一座大觀園
有時獨遊有時呼朋
四季陰晴日夜
在不同的角落
探測生命的溫度
無為傾聽自然的韻律
草堂安頓身心的空間
走出門踏上另一段旅程
世界還有一盞燈
安靜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