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作者:馬丁.萊恩斯(Martyn Lyons)
譯者:胡宗香、魏靖儀、查修傑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介紹圖書發展歷史的專書不少,即使講圖書館史或閱讀史的書籍(如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寫的《深夜裡的圖書館》、《閱讀地圖》等),也多多少少會提到歷史上不同型式的書籍,但這些大多是比較嚴肅的學術論述較多。
英國圖書史學家,現於澳洲大學任教的馬丁.萊恩斯(Martyn Lyons)編寫的《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今年在台灣出版中譯本),倒是一本比較通俗,圖片又多的圖書歷史發展的書,可供年輕人藉此認識書籍的來源和演變,畢竟書和文字正逐漸被手機、電腦、網際網路等各種數位載具取代。
萊恩斯在這本書的前言提到,資訊科技在近年來的變化速率似乎快得嚇人,但如果把書籍歷史當作一年來看,那麼電子書、數位書其實所占時期甚為短暫;他舉例,如果蘇美人首創文字為一月一日,那麼抄本就是在九月發明的:古騰堡則在十一月底才發明活字印刷機;如今徹底顛覆閱讀的網際網路其實是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午發明的;而電子書則在當天傍晚才問世。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紙本書籍型式和各式各樣傳達知識、訊息的文字載體,如網路、電子書等,在書籍時間軸上都是很短時間造成的滄海一粟,要知道書籍和文字的演變,還得推演至六千年以前。
書籍的歷史早從六千年前兩河文化的蘇美人的泥板文獻開始,再經埃及的紙草文獻、歐洲早期的羊皮文獻、羅馬的蠟板文獻等。中國早期亦有甲骨、金文、石刻、簡牘等文獻,後來也發明紙和印刷;但是到了元朝以後,無人繼起研究,活字印刷技術滯留不前,而被歐洲新技術超過。西元十五世紀,德國人谷騰堡發明了新型的活字印刷術,大大改變書籍的型式和製作的速度,使得書籍逐漸普及,並成為傳播訊息和知識的主要工具。
由於西方印刷技術影響了現在傳統書籍的發展,這本《書的演化史》還是以西方為主,按時間順序,描述了書籍的演進和影響,但也不忘中國和日本等在圖書、印刷史上的貢獻,故有不少篇幅的介紹。
本書有二百六十六幅彩色圖片穿插於大開本頁幅之間,內容通俗易讀而不嚴肅;主要是不完全著墨於單調的書籍型態演變的敘述,也著重於書與民眾的互動,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等。例如印刷如何帶來新文化、圖書普及後,如何促使閱讀大眾化並造成啟蒙運動、出版商這行業如何崛起。
作者並非如教科書綱舉目張地書寫,而是五大章之下以條目列舉方式,如「亞力山卓圖書館」、「希伯來之書」、「印刷員的工作流程」、「日本浮世繪」、「一波又一波的數位浪潮」等,倘若讀者沒空讀完全書,可按百科全書的閱讀方式,挑選你要讀的條目也可以。
總之,這本書讓讀者有如在高空綜覽書籍演化的長河,這條長河曾經灌溉了六千年人類文化的發展。從高遠眺,你對現今人類文字的數位化新時代 ,才會抱持著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態度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