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繼執行學生代表參與課綱審查後,又推動教官退出校園,訂下五年的落日條款,決定在五年後,讓所有教官退出各級學校。此一政策在國內討論多年,此時落實,自然與執政黨屬性有關。不論教官是否適合全面退出校園,教育部一旦決定了,就必須了解,教官全面退出校園的重點不在政黨屬性,而在校園安全絕對不能因此打折。
教官退出校園的話題,在國內並不新鮮,早在解嚴後,民進黨一連串的抗爭行動與主張中,就提出此一議題。從歷史進程看,早年教官在校園中,的確有政治偵防、思想教育、召幕黨員等不符合教育宗旨的行為。在那個年代,「教官」是校園中的「影武者」,握有相當大的權力。當台灣開始民主化後,教官在校園的角色與功能,也就起了變化,不再那麼理所當然,甚至成為民進黨主要的改革目標。
如今民進黨首次全面執政,在「轉型正義」鋪天蓋地而來的此刻,替教官全面退出校園訂出時間表,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在陳水扁政府時期,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在沒有法源依據下,已經執行「多退不補」的教官退出校園計畫,即屆齡退休的教官,多半不再補實,實質上達到教官退出校園的目的。這一波,則是落實二○一三年立法院朝野協商《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時的協議,以二○二一年為教官全面退出各級學校的時程,實踐所謂的校園轉型正義。
不過,在社會變遷與當前社會氛圍之下,教官全面退出校園,並未得到如過去般的絕大多數支持。許多高中校方及家長團體就很明白的表示憂心。他們指出,目前校園裡發生事故,第一個到場的多是教官。且經過多年來社會的呼籲與檢討,目前教官在校園中的角色已轉變為生活輔導、急難救助等方面,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一旦教官全面退出校園,家長們憂心,誰來補充這方面的人力需求。
教育部的回應是,將以聘雇校安人員的方式填補。然而,目前校園毒品問題嚴重,還有黑幫入侵,一般安全人員的訓練與紀律要求不如教官,能否擔負起這方面的責任,仍待觀察。另一個問題是,教官基於責任感,幾乎是二十四小時隨傳隨到;以後換成校安人員,就要受到勞基法工時與休假的規範。以校安人員取代教官是加分或減分,尚在未定之天。
比教官退出校園更重要且深層的問題是,政黨是否全面退出校園。去年「太陽花學運」時,民進黨與學生的結合程度之深,早就超出一般認知,而其影響遠大於教官在校園中的角色。
當今之勢教官全面退出校園已不可逆轉,但這是政治問題或教育問題,就看執政黨如何執行。唯一的判準,就是能否維持校園安全於不墜,並由而更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