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集團創辦人載勝益在台北開了一家二百坪的書店,只要一百元就可以免費看書看到飽,並附贈一杯咖啡或飲料。在台灣要開一家獨立書店是要有很大勇氣,更需要有充分資金,否則撐不了多久就得關門。
台灣現在書店總數不到二千二百家,這九年來已有四百多家書店就在大家的身邊消失。政大書店台大店在三月吹起熄燈號;台北一○一書店也悄悄歇業;幾家連銷店誠品和金石店也一一收掉獲利不佳店面。據傳台大誠品店也在評估中,預估在幾年後可能會讓台灣書店總數少於二千家。
台灣實體書店的減少,固然是受到網路書店衝擊,讓大家懶得再去書店看書買書。因此現在的書店只得創新多元經營,二手書店、講座書店、書餐廳、專業書店,這些書店以各具特色方式來增添書香;但還是增加有限,對於閱讀或書籍購買力助益不大。
政府為了順應網路時代來臨,相關單位積極推展電子書和網路雲端閱讀,想藉此來提升台灣閱讀力。然實際效果相當有限,目前電子書的占出版市值也不過百分之三,想以此提升台灣閱讀力並帶動出版業,是沒有多大幫助。
台灣出版業產值,這兩年已從三百六十億掉到一百九十億,減少快五成,是台灣出版界的一大警訊。一本新書賣不到兩千本,本土作家一本的版稅也不到十萬,台灣人一年購買書籍平均支出逐年降低,還不到千元。
閱讀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和文化發展的根本,沒有閱讀就沒有出版,沒有出版就沒有文化。文化需要透過出版來傳遞,面對出版崩壞的時代,我們不能夠迷思靠網路閱讀來取代實體閱讀,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一切還是得從閱讀文本開始。
台灣在小學推展閱讀能力尚有績效;但到了國高中後,因考試升學壓力,非考試科目的課外讀物甚少閱讀;到了大學之後,更迷於網路電玩或手遊,花在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出社會後忙於工作,則又有多少時間閱讀呢?
今日台灣低頭滑手機處處可見,在捷運上,公園座位上,能有幾人拿著書本在閱讀呢?甚者連進圖書館的人亦多是拿著手機在滑。台灣的書店就在愈來愈多低頭族的漠視下,一間一間消失於街頭巷弄中;而台灣的文化力也由於民眾的不閱讀,一點一滴流失在。
如何提升閱讀,不是弄幾本電子書或虛擬圖書館,就可以讓低頭族滑進閱讀領域中;而是要順應低頭族習慣,以快、簡、便、好玩、有聲光影音效果的方式,將一些新書出版資訊置入其中,就如同手遊廣告,吸引低頭族想融入到閱讀情境中。目前有多款手遊都是以古典小說為名,若能順勢而為讓這些玩家也能夠跨進閱讀古典小說文本世界中,自然就把閱讀從虛擬重回現實中。
閱讀是國家文化力的展現,政府不可靠民間力量去推動閱讀,更不能把閱讀僅限於小學。暑假是閱讀的好季節,希望政府推動父母帶著小孩到圖書館借書或到書店看書時,也能幫自己挑擇幾本好書帶回家,讓這個暑假充滿書香味,是消暑最佳涼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