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指考分發於日前放榜,正如大家預期的因少子化可能會有學校招不到學生。但沒想到竟有六所大學缺額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且有些體質還不錯的大學也有缺額,令人驚心高教大海嘯真的來了!
此次指考缺額,主要是選填志願人數比錄取人數就已明顯少一千多位,再加上有些人不願高分低就,讓缺額人數直逼三千人。事實上,之前放榜的四技二專技術學院其缺額人數更是高於三千人。
因少子化所帶來的高教危機,教育部似乎是以減少系招生來消極因應,但主要在於這些大學存廢問題。教育部有意編列五十億經費來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實際作法依舊受限法令難以解套,如私校用地的解編跟私校財產的法人化還是回歸私校董事,都須相關法令放寬規定才可能彈性處理。
在蔡政府上台之前,各大專院校極力擴展大陸高教市場,希望以各種學制和招生管道來吸納大陸學生,這幾年有些大學做的有聲有色,甚者於還專門建宿舍給大陸生使用。如今因兩岸政策不明朗,大陸一些原本開放陸生來台的省份一一喊停,使得一些學校壓力倍增,不知如何因應。
教育部也知陸生來源恐減少,而轉向東南亞去招生,這幾天在馬來西亞就有不少大學聯合去招生,但面對大陸也在此強勢競爭下,想以華文教育來吸引東南亞學生,其成效也相當有限。
其實台灣私立大學的教學品質和師資並不一定比公立大學差,只是學費和過多限制讓台灣私立大學永遠成為學生第二志願,同時在落點分析迷思下,學生只看分數不看辦學,更讓較晚成立的私立大學,直接受到高教大海嘯第一波衝擊。
有些學者主張,因應高教危機不是讓缺額的私大系級再減招,而是讓國立大學依照學生報考數平均減招,只要每個國立大學的科系平均減兩位,就不會讓私校缺額過多,同時也可保證國立大學品質。
教育部是要私校退場,還是保留私校讓他們對台灣教育繼續貢獻?面對少子化,整個高教目標要重新擬定,目前招不到學生的私校並非真正教學品質或教育理念不好,而是迫於無奈在少子化下變成被淘汰對象。
目前國立大學學費雖收得少,國家所投入成本卻相對地高;反之,私立大學雖也受到教育部補助,但大部分還是由私校董事會自籌。在高教人才培育上,私校經費占的比例不會比國家少,尤其目前是弱勢者念私大居多,反而他們受到私校照顧是比國家還多。
因此,面對高教大海嘯的思考模式,可從減少國家教育經費投資、提升國立大學品質,減少補助額度等,如此反向操作,可能為台灣高教改造的另一種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