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美術發行人 李賢文 尊重每一個當下 勇敢為藝術奮鬥 阮愛惠 |2016.05.27 語音朗讀 592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雄獅美術 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退隱」中壢後,上山下海寫生成為生活重心。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台北市政府二〇一二年表揚「雄獅美術」,並把旁邊的道路封街,讓小朋友拿起彩色粉筆,盡情在路面上塗鴉。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二〇一〇年水墨畫作〈紅橙黃綠系列〉之一。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台北文化局二〇一二年在捷運國父紀念館二號出口步道設置「美術長卷.雄獅事記」的公共藝術裝置。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二〇〇五年畫作〈人間清曠〉局部特寫。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一九九二年是李賢文生命中很具啟發性的一年。那年,他開始學習書法,也開始親近佛法。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位在台北南京西路新光三越百貨公司正對面的一棟大樓二樓,一個集下午茶、展演、文創品販售的複合式藝文空間─「雄獅星空」(Link Lion)今年二月靜靜地開幕了。安靜、清淨如子夜星空的空間,簡潔優雅得像文人起居室。這裡正是以雄獅文具起家、創辦「雄獅美術」出版事業的李氏家族故居。 一生中只有「雄獅美術發行人」一個頭銜的李賢文,笑著說:「我初二那年,曾在這裡畫過一張〈窗邊靜物〉油畫,入選當年的全省美展,是當時最年輕的入選者。那時從這裡的六樓窗台可遠眺大屯山,而今卻只見人潮和車水馬龍。」 昔日美景無法重現,就像已停刊的《雄獅美術》月刊不再復刊。然而「雄獅美術」出版社在李賢文兩個兒子李柏黎、李柏宏的共同經營下,仍然運作不輟,改走量少質精的叢書、專書路線,慢工細活,屢受金鼎獎肯定,不負「雄獅」的金字招牌。之所以在故居成立「雄獅星空」,則是希望能和過去美好的人、事、物再次產生連結,尋回每個人心中那個美好的原點。李賢文說:「就像我們對這個老房子的珍愛,因為從古老的東西裡,我們能看到過去,也惟有在看到過去時,才能和現在連結,才懂得尊重當下。當我們尊重當下,我們才有未來。」 引領台灣美術 樹立美學品牌 老房子依然挺立,《雄獅月刊》也鮮明地存在很多台灣美術人的共同記憶裡。它是台灣第一本長期出版的藝術專業月刊,自一九七一年三月起到一九九六年九月,《雄獅美術》以專業美術雜誌之身,用專題報導、議題討論、座談紀實及企畫編纂的形式,共出版了三百零七期,收錄了約四千五百萬字、三萬三千篇文章、六萬八千幅圖版、一萬頁的廣告及近一萬三千則辭條,建構了屬於「雄獅學」的時代美學觀點。 《雄獅美術》紀錄了台灣戒嚴到解嚴後,最關鍵的藝文人物和事件發展,八十年代畫廊與美術市場的潮起潮落、九十年代藝術評論的大鳴大放,都在它的觀察側錄中,它是台灣美術本土化運動的縮影,亦是陪伴今之五十歲以上美術界,或愛好美術人士一起成長的精神食糧;尤其它所出版的藝術工具書,如《西洋美術辭典》、《台灣美術年鑑》等,至今仍是後學者必備必讀的案頭書。 台灣知名產業「雄獅文具」第二代李賢文,原是抱持畫家夢的文青,大四那年,他卻在「台灣不少我一個畫家,但不能沒有一份美術專業刊物」的自我驅策下,向父親李阿目提出創辦雜誌的構想。疼愛孩子且亦對美術抱持理想的李阿目先生,明知辦雜誌完全不符合商業成本的考量,仍全力支持次子的夢想。 忠於文化理想 毅然停辦雜誌 《雄獅美術》第五期起脫離免費贈閱的企業刊物格局,以獨立策畫和採寫,尋求訂戶的支持。雖然前十年的營運都是赤字,卻也因而建立風格和公信力,之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和解嚴後的文化盛景,開始轉虧為盈。期間亦以成立「雄獅畫廊」和開辦「雄獅新人獎」,介入美術界人才的發崛和培育,一時風雲際會,花繁果茂。 然而隨著市場的興盛,藝術炒作的風潮亦起。李賢文喟歎地說:「七十、八十年代大家談文化、談理想,因那時文化還沒有商業契機;但九十年代後,畫作不但可以賣錢,且價格愈來愈高,大家都只談畫價了。這已違反我原先的理想,如果再做下去,我可能不會喜歡自己的雜誌。」這是一九九六年時,他毅然停辦《雄獅美術》的主要理由。 《雄獅美術》月刊停刊至今二十年了,期間常有人詢問李賢文復刊的可能性;但令李賢文感慨的是,台灣的文化環境再也回不去曾有的純粹高遠,且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手機的普及,紙本出版可說了無生機。 李賢文惟有在二○一三年時藉著文化部補助數位化的動力,回頭整理數十年來在月刊及圖書編輯的歷程中,累積的大量文稿、採訪照片及藝術家作品圖像等資料,確保這些珍貴的圖文史料在雲端延續被查詢、被閱讀的價值。他感慨地說:「幸有兩個兒子願意接棒,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挑戰要擔當;惟願『獅吼』不絕,世代傳承!」 誦讀金剛經 水墨體會佛法真義 一九九二年是李賢文生命中很具啟發性的一年。那年,他開始學習書法,也開始親近佛法。 李賢文曾跟隨中國大陸五台山夢參老和尚學佛。今年已一百零一歲的老和尚,年輕時曾侍奉過弘一大師,熱愛藝術的李賢文因而特別仰慕。 他曾請示老和尚:「我該念什麼經?」老和尚給他兩個功課,其一,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念十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晚上睡前也一樣。其二,最好每天都誦一部《金剛經》。這兩個法門李賢文都謹記在心,也都恭敬實行。有時太忙無法持續念經,但停了一段時日後就會再開始。 最近他從念經和畫水墨並進的日常生活裡,欣喜地發現,原來《金剛經》有段經文和他的水墨創作,竟有不謀而合之處。他說:「西洋美學講『單點透視』,繪畫主題可以聚焦;但中國美學的『多點透視』,卻可以忽高忽低、忽遠忽近、一個人物可以多次出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正可對應到《金剛經》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之不分彼此的概念。」 而中國美學的另一美學觀─「以白計黑」,也可對應「無壽者相」。李賢文指出:「既無壽命長短的問題,也就打破時間的限制,昨日今日、白天黑夜都是一樣的。中國畫裡的夜景不必塗黑,畫個月亮就是夜的概念;畫畫時既無時間的框架,也就沒有傳統皴法的束縛及材料技法的限制,讓我更能以開放自在的心去創作;這顆心,即是《金剛經》的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去我執 尊重基督徒子媳 李賢文感恩老和尚賜心法,讓他的自由心志得以釋出,在創作時意識就更加擴大了。而佛法對他的幫助,不只在藝術創作,也在他的人際和生活上。 當李賢文的大兒子決定受浸成為基督徒時,不敢當面報告父母,只敢以錄音傳達。李賢文乍聽時不無震驚,但他馬上想到:「佛法的核心不是『去我執』嗎?若我們對這件事很不高興,結果會怎樣?我當下就和太太說,只要是正信宗教,都是好的,沒有哪一個教比較偉大,我們尊重兒子的抉擇!」 佛法幫助了李賢文放下執著,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兒子媳婦相處融洽;兩個兒子也都能體察文化事業的價值,不畏艱苦地接手「雄獅美術」的經營,讓他感到無比欣慰!「佛法的追尋和探索,何需到名山古剎、何必求高人指點?一句經文就包涵了佛法的精髓要義、一部經就是一輩子的上師了!」他滿心歡喜地說。 50歲重拾畫筆 日日學習新事物 一九九六年《雄獅月刊》停刊的第二天,李賢文即自台北最繁華的忠孝東路遷居至中壢,展開全新的生活。這個轉變看似快速,其實已在他內心醞釀了許多年。 李賢文是道地的台北人,從小生活在城市鬧區,但他熱愛大自然,山顛水湄才是他心靈的原鄉。而從小學習水彩和油畫的他,在生命盛年因投入文化事業而暫放畫筆。及至有機會學習書法及水墨畫時,他內在的「畫魂」倏然甦醒。於是「搬到鄉間親近大自然」和「全心全力畫畫」這兩件事一併實行,無縫接軌了李賢文五十歲以後的人生。 初搬到中壢時,李賢文尚有些許惆悵疲憊的心緒:「如果這是危險的路,我如何自我重生?」後來在整地時,他逐漸了悟一個道理:「就像種玫瑰,花開時不能只從枝頭剪下,而要從根部去剪。要敢斷敢剪,斷開的枝梗經過大自然滋養,會再長出新的花朵。原來,結束是另一個生機的起端!」 李賢文把自己還原到當年那個熱愛寫生的純真少年,卜居在清新的郊野田疇中,日日與筆硯紙墨相親,在靜中得閒、在閒裡輕安,身心得到安頓後,筆下的天地更是任運自在。三年前,他集結了這些年的畫作和散文,出版《人間清曠》圖文集,自述大半生的筆墨因緣:「在人間說清曠,並非高調宣唱遺世精神,而是期盼在繽紛塵世中,遠離瑣碎、寄情有物,日復一日、專注虔誠,找到一條清淨自己、也莊嚴他人的道路!」 李賢文說:「佛法講『活在當下』,就是不要白白浪費這一天。辦雜誌時要學習,從不懂到慢慢懂;停刊後,開始學習拿毛筆、畫水墨,又在想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每天都面臨很多挑戰。」 七十初度,李賢文很想和大家分享他的生活哲學。「不論年齡多大,如何在退休後規畫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很大的挑戰。如何老而不老?首先要放下以前的頭銜,學習新的事物。學習會令你再次年輕,當你拿回年輕時的夢想時,會得到很大快樂。夢想不一定要大或花錢,作義工就是很好的形式。學習自處、讓自己健康快樂活下去、不讓兒女操煩,也就是最基本的功夫了!」 前一篇文章 立法委員 陳曼麗 下一篇文章 法律學者邱聯恭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