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美術發行人 李賢文 尊重每一個當下 勇敢為藝術奮鬥

阮愛惠 |2016.05.27
5929觀看次
字級
雄獅美術 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退隱」中壢後,上山下海寫生成為生活重心。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台北市政府二〇一二年表揚「雄獅美術」,並把旁邊的道路封街,讓小朋友拿起彩色粉筆,盡情在路面上塗鴉。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二〇一〇年水墨畫作〈紅橙黃綠系列〉之一。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台北文化局二〇一二年在捷運國父紀念館二號出口步道設置「美術長卷.雄獅事記」的公共藝術裝置。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二〇〇五年畫作〈人間清曠〉局部特寫。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一九九二年是李賢文生命中很具啟發性的一年。那年,他開始學習書法,也開始親近佛法。圖/林耀堂、李賢文提供

位在台北南京西路新光三越百貨公司正對面的一棟大樓二樓,一個集下午茶、展演、文創品販售的複合式藝文空間─「雄獅星空」(Link Lion)今年二月靜靜地開幕了。安靜、清淨如子夜星空的空間,簡潔優雅得像文人起居室。這裡正是以雄獅文具起家、創辦「雄獅美術」出版事業的李氏家族故居。

一生中只有「雄獅美術發行人」一個頭銜的李賢文,笑著說:「我初二那年,曾在這裡畫過一張〈窗邊靜物〉油畫,入選當年的全省美展,是當時最年輕的入選者。那時從這裡的六樓窗台可遠眺大屯山,而今卻只見人潮和車水馬龍。」

昔日美景無法重現,就像已停刊的《雄獅美術》月刊不再復刊。然而「雄獅美術」出版社在李賢文兩個兒子李柏黎、李柏宏的共同經營下,仍然運作不輟,改走量少質精的叢書、專書路線,慢工細活,屢受金鼎獎肯定,不負「雄獅」的金字招牌。之所以在故居成立「雄獅星空」,則是希望能和過去美好的人、事、物再次產生連結,尋回每個人心中那個美好的原點。李賢文說:「就像我們對這個老房子的珍愛,因為從古老的東西裡,我們能看到過去,也惟有在看到過去時,才能和現在連結,才懂得尊重當下。當我們尊重當下,我們才有未來。」

引領台灣美術 樹立美學品牌

老房子依然挺立,《雄獅月刊》也鮮明地存在很多台灣美術人的共同記憶裡。它是台灣第一本長期出版的藝術專業月刊,自一九七一年三月起到一九九六年九月,《雄獅美術》以專業美術雜誌之身,用專題報導、議題討論、座談紀實及企畫編纂的形式,共出版了三百零七期,收錄了約四千五百萬字、三萬三千篇文章、六萬八千幅圖版、一萬頁的廣告及近一萬三千則辭條,建構了屬於「雄獅學」的時代美學觀點。

《雄獅美術》紀錄了台灣戒嚴到解嚴後,最關鍵的藝文人物和事件發展,八十年代畫廊與美術市場的潮起潮落、九十年代藝術評論的大鳴大放,都在它的觀察側錄中,它是台灣美術本土化運動的縮影,亦是陪伴今之五十歲以上美術界,或愛好美術人士一起成長的精神食糧;尤其它所出版的藝術工具書,如《西洋美術辭典》、《台灣美術年鑑》等,至今仍是後學者必備必讀的案頭書。

台灣知名產業「雄獅文具」第二代李賢文,原是抱持畫家夢的文青,大四那年,他卻在「台灣不少我一個畫家,但不能沒有一份美術專業刊物」的自我驅策下,向父親李阿目提出創辦雜誌的構想。疼愛孩子且亦對美術抱持理想的李阿目先生,明知辦雜誌完全不符合商業成本的考量,仍全力支持次子的夢想。

忠於文化理想 毅然停辦雜誌

《雄獅美術》第五期起脫離免費贈閱的企業刊物格局,以獨立策畫和採寫,尋求訂戶的支持。雖然前十年的營運都是赤字,卻也因而建立風格和公信力,之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和解嚴後的文化盛景,開始轉虧為盈。期間亦以成立「雄獅畫廊」和開辦「雄獅新人獎」,介入美術界人才的發崛和培育,一時風雲際會,花繁果茂。

然而隨著市場的興盛,藝術炒作的風潮亦起。李賢文喟歎地說:「七十、八十年代大家談文化、談理想,因那時文化還沒有商業契機;但九十年代後,畫作不但可以賣錢,且價格愈來愈高,大家都只談畫價了。這已違反我原先的理想,如果再做下去,我可能不會喜歡自己的雜誌。」這是一九九六年時,他毅然停辦《雄獅美術》的主要理由。

《雄獅美術》月刊停刊至今二十年了,期間常有人詢問李賢文復刊的可能性;但令李賢文感慨的是,台灣的文化環境再也回不去曾有的純粹高遠,且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手機的普及,紙本出版可說了無生機。

李賢文惟有在二○一三年時藉著文化部補助數位化的動力,回頭整理數十年來在月刊及圖書編輯的歷程中,累積的大量文稿、採訪照片及藝術家作品圖像等資料,確保這些珍貴的圖文史料在雲端延續被查詢、被閱讀的價值。他感慨地說:「幸有兩個兒子願意接棒,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挑戰要擔當;惟願『獅吼』不絕,世代傳承!」

誦讀金剛經 水墨體會佛法真義

一九九二年是李賢文生命中很具啟發性的一年。那年,他開始學習書法,也開始親近佛法。

李賢文曾跟隨中國大陸五台山夢參老和尚學佛。今年已一百零一歲的老和尚,年輕時曾侍奉過弘一大師,熱愛藝術的李賢文因而特別仰慕。

他曾請示老和尚:「我該念什麼經?」老和尚給他兩個功課,其一,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念十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晚上睡前也一樣。其二,最好每天都誦一部《金剛經》。這兩個法門李賢文都謹記在心,也都恭敬實行。有時太忙無法持續念經,但停了一段時日後就會再開始。

最近他從念經和畫水墨並進的日常生活裡,欣喜地發現,原來《金剛經》有段經文和他的水墨創作,竟有不謀而合之處。他說:「西洋美學講『單點透視』,繪畫主題可以聚焦;但中國美學的『多點透視』,卻可以忽高忽低、忽遠忽近、一個人物可以多次出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正可對應到《金剛經》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之不分彼此的概念。」

而中國美學的另一美學觀─「以白計黑」,也可對應「無壽者相」。李賢文指出:「既無壽命長短的問題,也就打破時間的限制,昨日今日、白天黑夜都是一樣的。中國畫裡的夜景不必塗黑,畫個月亮就是夜的概念;畫畫時既無時間的框架,也就沒有傳統皴法的束縛及材料技法的限制,讓我更能以開放自在的心去創作;這顆心,即是《金剛經》的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去我執 尊重基督徒子媳

李賢文感恩老和尚賜心法,讓他的自由心志得以釋出,在創作時意識就更加擴大了。而佛法對他的幫助,不只在藝術創作,也在他的人際和生活上。

當李賢文的大兒子決定受浸成為基督徒時,不敢當面報告父母,只敢以錄音傳達。李賢文乍聽時不無震驚,但他馬上想到:「佛法的核心不是『去我執』嗎?若我們對這件事很不高興,結果會怎樣?我當下就和太太說,只要是正信宗教,都是好的,沒有哪一個教比較偉大,我們尊重兒子的抉擇!」

佛法幫助了李賢文放下執著,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兒子媳婦相處融洽;兩個兒子也都能體察文化事業的價值,不畏艱苦地接手「雄獅美術」的經營,讓他感到無比欣慰!「佛法的追尋和探索,何需到名山古剎、何必求高人指點?一句經文就包涵了佛法的精髓要義、一部經就是一輩子的上師了!」他滿心歡喜地說。

50歲重拾畫筆 日日學習新事物

一九九六年《雄獅月刊》停刊的第二天,李賢文即自台北最繁華的忠孝東路遷居至中壢,展開全新的生活。這個轉變看似快速,其實已在他內心醞釀了許多年。

李賢文是道地的台北人,從小生活在城市鬧區,但他熱愛大自然,山顛水湄才是他心靈的原鄉。而從小學習水彩和油畫的他,在生命盛年因投入文化事業而暫放畫筆。及至有機會學習書法及水墨畫時,他內在的「畫魂」倏然甦醒。於是「搬到鄉間親近大自然」和「全心全力畫畫」這兩件事一併實行,無縫接軌了李賢文五十歲以後的人生。

初搬到中壢時,李賢文尚有些許惆悵疲憊的心緒:「如果這是危險的路,我如何自我重生?」後來在整地時,他逐漸了悟一個道理:「就像種玫瑰,花開時不能只從枝頭剪下,而要從根部去剪。要敢斷敢剪,斷開的枝梗經過大自然滋養,會再長出新的花朵。原來,結束是另一個生機的起端!」

李賢文把自己還原到當年那個熱愛寫生的純真少年,卜居在清新的郊野田疇中,日日與筆硯紙墨相親,在靜中得閒、在閒裡輕安,身心得到安頓後,筆下的天地更是任運自在。三年前,他集結了這些年的畫作和散文,出版《人間清曠》圖文集,自述大半生的筆墨因緣:「在人間說清曠,並非高調宣唱遺世精神,而是期盼在繽紛塵世中,遠離瑣碎、寄情有物,日復一日、專注虔誠,找到一條清淨自己、也莊嚴他人的道路!」

李賢文說:「佛法講『活在當下』,就是不要白白浪費這一天。辦雜誌時要學習,從不懂到慢慢懂;停刊後,開始學習拿毛筆、畫水墨,又在想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每天都面臨很多挑戰。」

七十初度,李賢文很想和大家分享他的生活哲學。「不論年齡多大,如何在退休後規畫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很大的挑戰。如何老而不老?首先要放下以前的頭銜,學習新的事物。學習會令你再次年輕,當你拿回年輕時的夢想時,會得到很大快樂。夢想不一定要大或花錢,作義工就是很好的形式。學習自處、讓自己健康快樂活下去、不讓兒女操煩,也就是最基本的功夫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