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行動者 氣象領袖的自我覺察 李碧華 |2016.04.30 語音朗讀 19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蔡清彥以如履深淵的心情放空自己,重新學習。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蔡清彥(左)構築人際相處的心靈默契,學有專攻。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善意待人,期許自己帶給他人追求新生的力量和勇氣。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慶幸人生旅程有意外際遇,蔡清彥(中)對於一路啟發的同伴無比感恩。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從塔塔加前進玉山,登上主峰前的岔路口轉往一段碎石坡,沿著山脊才能到達位於北峰的玉山氣象站。這是中央氣象局長蔡清彥視察的熟悉路徑,山崖水邊,人跡罕至,轉身回望,山徑已不見人影,總引起幾聲低迴。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從塔塔加前進玉山,登上主峰前的岔路口轉往一段碎石坡,沿著山脊才能到達位於北峰的玉山氣象站。這是中央氣象局長蔡清彥視察的熟悉路徑,山崖水邊,人跡罕至,轉身回望,山徑已不見人影,總引起幾聲低迴。 年少起,多愁善感的蔡清彥就有種莫以名之的缺憾感,雖不致傷懷,但再功成名就都無法消弭,使他一再探索,究竟是想追求什麼來滿足呢?山脊兩邊的千年圓柏是吟味艱困環境中好景不常的源頭,憂思無盡,自己內心恐怕真的「有一塊被鎖住了」。 所幸,職場訓練帶來沉穩內斂,少見情緒起伏。「直到走進慈雲寺皈依,成為佛教徒,才藉由宗教力量引領自己面對內在的世界,豁然開朗。」他說,慈雲寺畢竟離台北有段不小距離,只能一年一趟參加斷食營,讓身心放空,再帶著飽滿的精神重新投入無止盡的工作。 「每次完成使命,多從外在肯定中得到回饋滿足,但漸漸察覺到,內心隱約期待在那些掌聲中,還能多些來自感性的認同。學習佛法後,終於得以平常心助人不求回報,更覺充實。」雙手緊握的深刻的感動與激勵,在正能量的互動中流露,「原來每個人都需要被理解和認同。無論在多崇高的理想之下,人的聲音都該被傾聽重視,不因為身份及立場而有別。」 蔡清彥體認到,人際相處應有更深層的交流,建立起彼此尊重和理解。「有了心靈的默契,才能攜手同行,實踐共同的理想。」也因此,更為體貼寬容的傾聽工研院部屬的想法,花了許多時間,讓主管分別到辦公室來,一對一的方式讓對方暢所欲言,只是傾聽,試圖以理解來撫平位階差異及工作歧見造成的對立,雙方的默契因此逐漸滋長。 「佛法重視因緣,無所求便能知足常樂。」蔡清彥開心穿上黑色海青參加佛教的受戒儀式,「心中有種很特別的感受,似乎走進另一個天地,準備探索未知,這未知其實是自己的內在世界。」耳邊不忘法師一再告誡,人到世上都是有使命的,此刻起不僅要認清自己的使命,也必須身體力行。 原本自律甚嚴,一旦決定投入一件事,便執行到底,極少半途而廢,如今接觸宗教成為佛教徒,也被視為人生大事而異常專注,蔡清彥展現成熟的學習能力。法師給予他講述禪修的態度便是「清清楚楚地做事」,攝心專注在生活的各項細節。從刷牙洗滌、穿衣吃飯做起,想像金剛經所述,佛陀每日依戒律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有條不紊的安詳精神,一口白飯經由專注咀嚼之後,嚐出不曾體會的甘甜。 從法師講授禪修,教導覺察自我,蔡清彥意識到內心念頭的起滅,學習如何讓意念安定,身心平靜,專注與當下的自我在一起。「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過往人生充滿著企圖心,追求成功的念頭驅使自己加倍努力工作。」如今透過內省才知道,原來除了工作成就感,人的內心深處還有很多念頭,認真面對,才足以找到定心之道。 放下得失心,蔡清彥已了悟,在位一天就盡力把工作做好,多幫助需要的人,「內心逐漸無所求,從簡樸中便能體會知足常樂。」 前進希望 享受科技走廊帶來的幸福 在台大教書,蔡清彥一直非常重視使命感的傳承,強調給年輕人舞台,台灣才能有前進的希望與動力。然而,這些年,他發現,世代間未必都認同傳承是「責任交付與承擔」。他說,使命傳承在於情感認同,不是任務,而是精神,人應是精神的載體,而非工具。必須重視人的價值,傳承才能自然延續。 他不期待自己留名此處,所冀求的是後人回望來時路,會因為享受到這條科技走廊帶來的幸福,而記得這個曾經充滿挫折與奮鬥的年代,讓這個時代在漫長的時光之河裡,成為不容忽視的亮點,不斷散發出啟蒙與傳承的光和熱。 「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人本價值,讓改變不只發生在一時的制度或行為,而是人心觀念能與時俱進,協力打造一個新時代,讓子孫繼續享受進步的成果。」 冷暖領悟 人際關係不可缺少情感溫度 離開公職那幾年,蔡清彥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世間人情冷暖,驚覺過去那個對學生、同事及部屬懷抱熱情的自己,早已消失在無情歲月裡。十多年的仕途奮鬥,將他帶往恢宏的高處,施展抱負,卻也讓一再經歷政治暗潮伏流,逐漸拉開人際的心靈距離,需要以安全距離來保護在官場上的無派無勢。 長期以來,成了使命必達的工作機器,但內在卻猶如躓躅在獨木橋上,只看腳下,無暇他顧的孤單行者。下了橋,才知道精神已然匱泛,亟需被接納與關懷。 「專注使命與任務時,自己的眼裡果真沒有關注人的存在,儘管成為傳統倫常體系裡的模範,但卻是一個不擅於表達情緒、體貼人心的領導者。」蔡清彥深覺慶幸,透過佛法而得以在有生之年督促自己重新省視內在,「人生除了心底放不下的使命感等念頭,其實更重要的是人,必須珍視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誠實檢視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與重視的親友是否心意相通,甚至能否懂得如何愛人與感受被愛。」 他已體會到,人際關係中少了情感的溫度,再大的成就也無法填滿人心對於愛的需求。 人生哲學 不屈服於權力誘惑 清白廉潔 在工研院的長廊上,蔡清彥快步疾行,清楚自己步伐早已不若以往矯健,但通常不會有人走在他身前,此起彼落的腳步聲總來自後方。部屬跟得很緊,源自他對效率的要求,也是因為一種自然的定律,後浪必須用力推進,世界才能演化前行。 他感嘆,年少時為了爭一口氣,殫精竭慮苦讀出頭,為了實踐理想衝刺改革,進入政府工作後,希望能成為改變的中堅而敢於引領的承擔者。「永遠不是人群裡最耀眼的明星,但必然是那堅持到最後、使命必達的人。」也曾自問,曾經衝鋒的使命感,如今是否悄然成為了阻滯後人躍進的障礙? 將權力視為與時俱進,推動改革的工具,絕非圖謀一己之私的利器,「這麼多年,不曾屈服於權力的誘惑,清白廉潔是無論如何不能打折扣的堅持。」蔡清彥說,即便初心依舊,自然的定律仍不容違背,在這條由前人與自己這代人開出的路上,時代巨輪已走到需要更多新血動能的時刻,那不斷追尋的理想正加速遠離,此刻必須讓更年輕的力量,用更高速的方式帶動大家開創出康莊大道。 ◎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出版 "風雲行動者" 職場修行 日新月異 生生不息 ●簡單素樸,對內在世界的探索積極,透過不同方法認識過去被理性所壓抑、隱藏的另一個自我,讓內在趨於平衡。 ●學習放下得失心,盡力把工作做好,多幫助需要的人。內心無所求,從簡樸生活中便能體會知足常樂。 ●布施、持戒與忍辱等修行學習,逐漸改變與人的互動方式 ●和友人分享內心世界的改變和收穫,格外地滿足喜悅,就像自己也獲得了那份平靜。 ●從宗教修行到心靈探索,不只看到剛健堅毅之外的自己,更看到他人,除了內求修行自我。 ●重視自己和世間眾生的關係。修護身心靈,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透過與人分享和同理心學習,讓理性與感性平衡相處。 ●沒有昔時功名路上的激越昂揚,只有一雙年邁雙足在人生長廊前行的跫音,孤獨卻不孤單。 ●面對批評以「有則改之,無則勉之」的正面態度,來化解憤怒不平,提升自我。 ●用理解與認同,實踐共同的理想,有傳承才能延續。 蔡清彥小檔案 1944年,出生於新竹縣橫山鄉。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美國猶他大學大氣科學博士。 歷任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系主任,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 出版有《風雲行動者》一書,原著楊羽雯,。 前一篇文章 包羅萬象 智能可穿戴 HTC神器領風潮 下一篇文章 跨螢路徑多變 那天是消費高峰?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如是說2025.05.0704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5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6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7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8【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首波梅雨報到 石門水庫調控水位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Z世代為何拒絕晉升主管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 作者其他文章高雄市立美術館 彩繪原鄉感動狗 千旺幸福工藝層層堆積 追逐膠漆杯器傳說台灣電玩攀上高峰 改寫選手賽局迪士尼首度授權手遊屬狗名人與寵物的夢幻組合 ──什麼人養什麼狗台中文化中心 昇華為藝術 有很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