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行動者 氣象領袖的自我覺察

李碧華 |2016.04.30
1943觀看次
字級
蔡清彥以如履深淵的心情放空自己,重新學習。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蔡清彥(左)構築人際相處的心靈默契,學有專攻。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善意待人,期許自己帶給他人追求新生的力量和勇氣。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慶幸人生旅程有意外際遇,蔡清彥(中)對於一路啟發的同伴無比感恩。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從塔塔加前進玉山,登上主峰前的岔路口轉往一段碎石坡,沿著山脊才能到達位於北峰的玉山氣象站。這是中央氣象局長蔡清彥視察的熟悉路徑,山崖水邊,人跡罕至,轉身回望,山徑已不見人影,總引起幾聲低迴。 圖/蔡清彥、經濟日報

從塔塔加前進玉山,登上主峰前的岔路口轉往一段碎石坡,沿著山脊才能到達位於北峰的玉山氣象站。這是中央氣象局長蔡清彥視察的熟悉路徑,山崖水邊,人跡罕至,轉身回望,山徑已不見人影,總引起幾聲低迴。

年少起,多愁善感的蔡清彥就有種莫以名之的缺憾感,雖不致傷懷,但再功成名就都無法消弭,使他一再探索,究竟是想追求什麼來滿足呢?山脊兩邊的千年圓柏是吟味艱困環境中好景不常的源頭,憂思無盡,自己內心恐怕真的「有一塊被鎖住了」。

所幸,職場訓練帶來沉穩內斂,少見情緒起伏。「直到走進慈雲寺皈依,成為佛教徒,才藉由宗教力量引領自己面對內在的世界,豁然開朗。」他說,慈雲寺畢竟離台北有段不小距離,只能一年一趟參加斷食營,讓身心放空,再帶著飽滿的精神重新投入無止盡的工作。

「每次完成使命,多從外在肯定中得到回饋滿足,但漸漸察覺到,內心隱約期待在那些掌聲中,還能多些來自感性的認同。學習佛法後,終於得以平常心助人不求回報,更覺充實。」雙手緊握的深刻的感動與激勵,在正能量的互動中流露,「原來每個人都需要被理解和認同。無論在多崇高的理想之下,人的聲音都該被傾聽重視,不因為身份及立場而有別。」

蔡清彥體認到,人際相處應有更深層的交流,建立起彼此尊重和理解。「有了心靈的默契,才能攜手同行,實踐共同的理想。」也因此,更為體貼寬容的傾聽工研院部屬的想法,花了許多時間,讓主管分別到辦公室來,一對一的方式讓對方暢所欲言,只是傾聽,試圖以理解來撫平位階差異及工作歧見造成的對立,雙方的默契因此逐漸滋長。

「佛法重視因緣,無所求便能知足常樂。」蔡清彥開心穿上黑色海青參加佛教的受戒儀式,「心中有種很特別的感受,似乎走進另一個天地,準備探索未知,這未知其實是自己的內在世界。」耳邊不忘法師一再告誡,人到世上都是有使命的,此刻起不僅要認清自己的使命,也必須身體力行。

原本自律甚嚴,一旦決定投入一件事,便執行到底,極少半途而廢,如今接觸宗教成為佛教徒,也被視為人生大事而異常專注,蔡清彥展現成熟的學習能力。法師給予他講述禪修的態度便是「清清楚楚地做事」,攝心專注在生活的各項細節。從刷牙洗滌、穿衣吃飯做起,想像金剛經所述,佛陀每日依戒律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有條不紊的安詳精神,一口白飯經由專注咀嚼之後,嚐出不曾體會的甘甜。

從法師講授禪修,教導覺察自我,蔡清彥意識到內心念頭的起滅,學習如何讓意念安定,身心平靜,專注與當下的自我在一起。「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過往人生充滿著企圖心,追求成功的念頭驅使自己加倍努力工作。」如今透過內省才知道,原來除了工作成就感,人的內心深處還有很多念頭,認真面對,才足以找到定心之道。

放下得失心,蔡清彥已了悟,在位一天就盡力把工作做好,多幫助需要的人,「內心逐漸無所求,從簡樸中便能體會知足常樂。」

前進希望

享受科技走廊帶來的幸福

在台大教書,蔡清彥一直非常重視使命感的傳承,強調給年輕人舞台,台灣才能有前進的希望與動力。然而,這些年,他發現,世代間未必都認同傳承是「責任交付與承擔」。他說,使命傳承在於情感認同,不是任務,而是精神,人應是精神的載體,而非工具。必須重視人的價值,傳承才能自然延續。

他不期待自己留名此處,所冀求的是後人回望來時路,會因為享受到這條科技走廊帶來的幸福,而記得這個曾經充滿挫折與奮鬥的年代,讓這個時代在漫長的時光之河裡,成為不容忽視的亮點,不斷散發出啟蒙與傳承的光和熱。

「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人本價值,讓改變不只發生在一時的制度或行為,而是人心觀念能與時俱進,協力打造一個新時代,讓子孫繼續享受進步的成果。」

冷暖領悟

人際關係不可缺少情感溫度

離開公職那幾年,蔡清彥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世間人情冷暖,驚覺過去那個對學生、同事及部屬懷抱熱情的自己,早已消失在無情歲月裡。十多年的仕途奮鬥,將他帶往恢宏的高處,施展抱負,卻也讓一再經歷政治暗潮伏流,逐漸拉開人際的心靈距離,需要以安全距離來保護在官場上的無派無勢。

長期以來,成了使命必達的工作機器,但內在卻猶如躓躅在獨木橋上,只看腳下,無暇他顧的孤單行者。下了橋,才知道精神已然匱泛,亟需被接納與關懷。

「專注使命與任務時,自己的眼裡果真沒有關注人的存在,儘管成為傳統倫常體系裡的模範,但卻是一個不擅於表達情緒、體貼人心的領導者。」蔡清彥深覺慶幸,透過佛法而得以在有生之年督促自己重新省視內在,「人生除了心底放不下的使命感等念頭,其實更重要的是人,必須珍視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誠實檢視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與重視的親友是否心意相通,甚至能否懂得如何愛人與感受被愛。」

他已體會到,人際關係中少了情感的溫度,再大的成就也無法填滿人心對於愛的需求。

人生哲學

不屈服於權力誘惑 清白廉潔

在工研院的長廊上,蔡清彥快步疾行,清楚自己步伐早已不若以往矯健,但通常不會有人走在他身前,此起彼落的腳步聲總來自後方。部屬跟得很緊,源自他對效率的要求,也是因為一種自然的定律,後浪必須用力推進,世界才能演化前行。

他感嘆,年少時為了爭一口氣,殫精竭慮苦讀出頭,為了實踐理想衝刺改革,進入政府工作後,希望能成為改變的中堅而敢於引領的承擔者。「永遠不是人群裡最耀眼的明星,但必然是那堅持到最後、使命必達的人。」也曾自問,曾經衝鋒的使命感,如今是否悄然成為了阻滯後人躍進的障礙?

將權力視為與時俱進,推動改革的工具,絕非圖謀一己之私的利器,「這麼多年,不曾屈服於權力的誘惑,清白廉潔是無論如何不能打折扣的堅持。」蔡清彥說,即便初心依舊,自然的定律仍不容違背,在這條由前人與自己這代人開出的路上,時代巨輪已走到需要更多新血動能的時刻,那不斷追尋的理想正加速遠離,此刻必須讓更年輕的力量,用更高速的方式帶動大家開創出康莊大道。


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出版 "風雲行動者"


職場修行

日新月異

生生不息

●簡單素樸,對內在世界的探索積極,透過不同方法認識過去被理性所壓抑、隱藏的另一個自我,讓內在趨於平衡。

●學習放下得失心,盡力把工作做好,多幫助需要的人。內心無所求,從簡樸生活中便能體會知足常樂。

●布施、持戒與忍辱等修行學習,逐漸改變與人的互動方式

●和友人分享內心世界的改變和收穫,格外地滿足喜悅,就像自己也獲得了那份平靜。

●從宗教修行到心靈探索,不只看到剛健堅毅之外的自己,更看到他人,除了內求修行自我。

●重視自己和世間眾生的關係。修護身心靈,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透過與人分享和同理心學習,讓理性與感性平衡相處。

●沒有昔時功名路上的激越昂揚,只有一雙年邁雙足在人生長廊前行的跫音,孤獨卻不孤單。

●面對批評以「有則改之,無則勉之」的正面態度,來化解憤怒不平,提升自我。

●用理解與認同,實踐共同的理想,有傳承才能延續。


蔡清彥小檔案

1944年,出生於新竹縣橫山鄉。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美國猶他大學大氣科學博士。

歷任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系主任,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

出版有《風雲行動者》一書,原著楊羽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