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蘇東坡枯木怪石 vs. 孟克吶喊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2016.04.21
2180觀看次
字級
江心靜.〈盤礴萬古心〉,傳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2016 87x37 彩墨紙本
《萬物有靈》以自然為師,林存青攝影。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蘇東坡所謂:「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觀點,開創了一個輝煌綿延千年的文人畫派,在中國美術史的演進上,代表從寫實到寫意的發展,「形似」只能傳達知識概念,不是藝術,經過美化創造的形相才能觸發人的情感,產生美感經驗。

蘇東坡因父親(蘇洵)喜歡收藏字畫,從小耳濡目染,培養了興趣與鑑賞能力,受父親影響,他最欣賞的畫家是展現盛唐文化的吳道子,筆力雄奇圓潤,線條飄逸立體。

直到偶見王維壁畫,於燈下,見畫上僧人踽踽欲動,久久不能忘懷;後再見王維的〈藍田煙雨圖〉,驚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在唐朝融合詩畫的大師身上,找到美感歸宿,王維那種「詩不能盡,溢而為畫」的精神,成了他心中最高的藝術理想。

詩畫俱佳,影響所及,蘇東坡的詩,也喜歡用顏色來描述,例如「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鳴」、「碧玉碗盛紅馬腦,井花水養石蒼蒲」讀來滿眼繽紛,如一幅設色精妙的小品。

更妙的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首人人朗朗上口的名句,原來是他為別人的畫所題。觀畫作詩,可說是「畫不能盡,溢而為詩」了。

蘇東坡唯一傳世的真跡〈枯木怪石圖〉,畫面構圖簡潔,左有造型怪奇的石頭盤據,往右延伸為蒼勁枯木,不落前人窠臼,表現自我風格,一股鬱鬱不平之氣,充斥天地之間,忽然,想到七百年後的表現主義畫家孟克的名作〈吶喊〉。

網路上找來兩張作品並置,畫作上的旋轉扭曲線條,驚人地相似,就連沉鬱用色也不謀而合。

曾經在奧斯陸的孟克美術館看過〈吶喊〉真跡(蛋彩畫紙本和石版畫),深為畫面正中央那張絕望到極點的臉孔震撼,孟克在日記寫下創作靈感: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突然間,天空轉為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刺向藍黑色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畫如其人,名畫則精準反映時代,十一世紀的〈枯木怪石圖〉表現蘇東坡熱情豪邁,高尚不媚俗的靈魂,畫面呈現了宋代士大夫追求的疏易平淡境界;一八九五年創作的〈吶喊〉,則是孟克敏感憂鬱的自畫像,燃燒、發熱,極端不安,傳達西方文明在宗教倫理哲學等,發生劇烈變化時,人們世紀末的心理狀態。

孟克曾經夢想當作家,與詩人和劇作家易卜生是相知相惜的忘年之交,兩人每天都在格蘭飯店的咖啡館聚會,孟克為易卜生設計舞台、燈光和服裝,易卜生的詩、小說和戲劇則是孟克的文學養分,他說:「我的每一幅畫都是劇本的草稿」、「我不畫我所看到的東西」。

無意之中發現兩幅畫作有相似之處,深入探索,蘇東坡和孟克都有文學內涵,難怪畫面充滿詩意,與當時的文學風尚息息相關。

追溯藝術家的生活年代,剛好都是美術史的轉捩點,蘇東坡是中國美術史從寫實到寫意,開啟文人畫濫觴,孟克則是西方的自然主義進入表現主義的巨匠,引領觀者從寫實的寧靜氛圍,進入畫家驚恐的內心世界。

以古觀今、以人為鏡,當代藝術的發展百花齊放,打破所有規則,看似多元發展,但因缺乏主流論述,也容易造成自戀式的局限,只追求個人風格和作品辨識度,想要創作全新、又能反映個人內心世界與時代精神的作品,「文學養分」或許是藝術家建立創作方法論時,一道源源不斷的活水源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