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鍇
稍稍懂些歷史的人都知道「楚王好細腰」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靈王喜歡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屏住呼吸,再把腰帶束緊,然後扶著牆壁站起來。等到第二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了。
也就是說,「楚王好細腰」,並非是指女人的腰,而是指男人的腰。現在有些報章和文獻資料,將楚王喜歡的「細腰」等同於「小蠻腰」,則是一種史實的誤讀。
「楚王好細腰」典故出自《墨子·兼愛》篇:「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典籍中明確記載:「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
這說明,楚靈王所好的「細腰」,並非是美女之細腰,而是指士人的細腰。
何謂「士人」?在春秋戰國時期,「士」指的是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男性群體的專用稱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或群體,而這個階層或群體均指男性。「士,男人之大號」,「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於國中(即都城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由此可知,「士」,確實是指有身分、有地位的男性無疑。
因此,楚靈王所好的「士之細腰」,絕對是指男人的細腰,與女人的細腰無關,更與「小蠻腰」不搭界。
至於堂堂的一國之君楚靈王,為何偏偏喜歡男人的細腰,是否具有同性戀的傾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這只是楚靈王的一種偏好吧。
「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後來在文人墨客的筆下,逐漸發生了演變,《晏子春秋》、《韓非子》、《尹文子》、《荀子》等典籍記載中,「楚靈王好士細腰」一句中,丟掉了「士」這個專指男性的關鍵字,最終竟然出現了「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的敘事記載(出自東漢名將馬廖《上長樂宮以勸成德政疏》)。
再後來,隨著《後漢書》和《資治通鑒》這兩部古代士子必讀之書的出版發行流通,「楚王好細腰」的典故逐漸異化成了女性,且衍生出了另一則典故:「楚腰」,用來形容古代女性纖細的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