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馬英九與「準總統」蔡英文的「雙英會」,蔡英文在會上說:「選舉時有議題攻防和政治考量,但人民期待政治領袖坐下來心平氣和解決社會面對的重要問題,不管政黨競爭有多麼激烈,讓人民看見政黨有合作可能。」
所謂「台灣式」的政黨鬥爭,便是「藍綠惡鬥」四個字所呈現的意涵,對一切議題的立場都只看「顏色」,沒有是非。因此,就算是對國家發展、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只因為推動者的顏色不同,也要「為反對而反對」,不計社會損失的代價,阻撓到底。
其實,就在「雙英會」上兩人對話中,仍可聽出雙方「行禮如儀」的綿裡針、袖中劍。兩人坐定後,馬總統便先說了句「好久不見」,蔡英文則回稱「在電視上看到你」。之後,蔡英文說過去即想找適當時機與馬總統見面,但一方面馬總統很忙,一方面又出國訪問而未果。然而,馬總統早就數度提出倡議,希望能召集幾大政黨的領袖共商國是,但蔡主席也始終冷言相對。
稍後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出爐,更讓人不免質疑民進黨先前反對國民黨的立場。因為在民進黨版的草案中,一度包含「立法院審查協議草案應於九十天內完成,審查若逾期未完成,視為同意」的「自動生效」條款。當初「太陽花」學運爆發,主要理由就是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將服貿協議「送院會存查」,而如今民進黨版的這項「自動生效」條款,卻連「送院會」都跳過了,直接視為「通過」。
由於公民團體巨大的批評壓浪,民進黨立院黨團又緊急開會,把「自動生效」條款做了修正,改成「協議草案的審查,應於九十日內完成,逾期未完成,應由院會議決」。但是,當初張慶忠宣布「送院會存查」,就是因為服貿協議已經被民進黨阻撓了九個月無法審查,如今民進黨版的草案也規定限期審查、否則逕送院會,那跟過去國民黨並無不同。
更有意思的是,當初民進黨和「太陽花」推出的民間版本一樣,都主張將「兩國論」放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因為「太陽花」抗議服貿協議的根本訴求,是堅持兩岸必須是「國與國」的定位關係。如今民進黨的版本卻和國民黨一樣,強調回歸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定位。
蔡英文說「選舉時有議題攻防和政治考量」,但如果這種「政治考量」,變成「只為選舉」的話,絕非人民之福。如今國民黨、民進黨很快就要交換角色,一旦換作在野的國民黨,也對執政的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藍綠惡鬥只會繼續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有責任對人民交代清楚,為何如今推出的兩岸監督條例草案,偏離了自己當初在「太陽花」時提出的主張?如果現在的民進黨是對的,那當初的民進黨想的又是什麼?
無論原因為何,民進黨都有必要作出說明。唯有如此,蔡英文念茲在茲的「朝野和解」,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