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一年四個月,民調支持度從上任之初近七成,直往下掉,上周媒體民調剩四成二,「智慧交易所」最新公布的六都首長滿意度評鑑,柯文哲也敬陪末座。
據報導各黨都有議員認為柯說得多,做得少,民眾期待落空而不滿,懷疑他的執政能力。柯文哲對很多事外行,卻提出各種怪點子,但大都不是解決之道。他上任起強打「五大弊案」,勒令遠雄停工,但大巨蛋談判至今沒有進展,是民調扣分主因。
柯文哲「敢言」是吸引民眾的主因之一。但知易行難,未必能「敢做」,也未必做得好。民主選舉提政見,候選人大都「敢言」,愈「敢言」愈有當選機會。美國很多人現在就擔心,近乎「莽撞敢言」的川普可能入主白宮。
民主選舉常有「造神運動」,所謂「神」也可能是負面的,例如川普。許多社會運動、政治運動的風雲人物,民間聲望高,一旦當選民意代表、政府首長,民調支持度就會開始從雲端跌入谷底。從施政首日起,「神格」還原為凡人,人民要看到實際政績,而非「敢言」。
緬甸翁山蘇姬領導的全民盟開始執政,她是否能帶來民主與幸福,可以先從歷史來檢驗。她當選國會議員後,二○一三年前往蒙育瓦,當地農民因銅礦場擴建被迫搬遷而抗爭,翁山蘇姬試圖說服農民停止抗議,遭憤怒嗆聲,不滿她支持這項開採計畫。
翁山蘇姬說:「有時候,政客不得不做一些人民不喜歡的事。」翁山蘇姬的談話令社會震驚。二○一一年,她軟禁期滿獲釋,受到熱烈歡迎。不過兩年就得到這種不友好對待,凸顯她從國際的民主精神象徵,轉型成議員的難為。
翁山蘇姬從政之路充滿妥協。她對軍方表示好感;並在軍隊鎮壓少數民族克欽族時,默不吭聲,使一些支持者疏遠她。但有支持者指出,翁山蘇姬與軍方結盟是深思熟慮的。翁山蘇姬也說希望追求「談判妥協」,「修復性正義」,即解決困擾國家的問題,而不是對過去的罪行施以懲罰,「報復對國家沒有好處」。
把「談判妥協」運用得最嫻熟的應是川普。《日本經濟新聞》評論指出,川普這個房地產大亨正運用「政治中的商業談判術」。川普提出的一些經濟政見,被冠上「經濟謬論」之名。譬如他主張,對中國進口產品一律徵收百分之四十五的關稅。這個政見被批評「不可能」後,川普解釋稱:「百分之四十五只是威脅。如果不可能,再少一點也可以。」
提出不可能實現的要求,然後在談判中找到妥協點,是川普慣用的商業手段。川普本人也不認為所有的承諾都有現實性。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曾表示,政見不一定要兌現。想法與川普類同。川普針對不法移民問題,主張「在墨西哥邊境建隔離牆」,引起很大爭議。他坦承「全部都是談判」。從敢言,到敢做,到做得好,是一條談判妥協之路。
媒體質疑,川普是沒有標準?還是靈活?緬甸人質疑翁山蘇姬妥協,但人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精神領袖」終將處理利益分歧的政治實務。柯文哲的標準是SOP,iVoting是靈活;醫生開刀不能妥協,治病與治國相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