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自四月一日起調降電價百分之九點五六,為史上最大幅度降價,也是一年來連三降。按理電價大降,民眾應拍手叫好;但在全球節能減碳趨勢下,台灣電價已是全球第三低,大規模降價,不僅降低國人節能減碳誘因,也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油電價格影響民眾食衣住行各個層面,一般多以為愈低愈好,實則不然。以國際油價為例,一年半以來每桶從最一百一十美元下跌至二十七美元,跌幅高達百分之七十五,近日則回升至四十美元。這一波油價重挫,使得石油公司因虧損擴大,紛紛裁員、暫停投資;產油國家收入大減,財政盈餘變赤字,石油相關產業股價重挫,進一步衝擊消費者信心。石油輸出國家經濟停滯甚至衰退,進而影響全球景氣。而超低的油價降低各國推動節能減碳的決心。
同樣地,一般以為電價愈低愈好,對民眾而言,減輕生活負擔,對企業而言,降低生產成本。台灣幾乎所有石油與煤都仰賴進口,電價竟然比主要工業國家還低;是長期忽略外部成本的結果,亦即未把發電所產生的汙染,對環境的破壞等成本納進來,而是由社會大眾來承擔。
以日益嚴重的霧霾為例,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影響民眾健康,燃煤發電是主要禍首。許多民眾被迫天天戴著口罩出門,愈來愈多人質疑,「沒有了健康,還要經濟成長做什麼?」
北歐自一九七○年代起就重視經濟與環保,政府透過立法規範,要求企業追求獲利時,必須把外部成本納入。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求取平衡,因此北歐各國企業成功地發展清潔能源科技,由汙染型產業升級至清潔能源產業。北歐各國在追求經濟發展之際,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衝擊。關鍵在於政策上提供良好誘因,引導企業、民眾朝向節能減碳的目標。
為因應國際油價大跌,中國自今年一月起推出成品油定價制度,凡是國際油價每桶超過一百三十美元,或低於四十美元,則不調整汽、柴油零售價格,今年以來已五次凍跌汽、柴油零售價格。此舉主要是為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間接也維持節能減碳誘因。
我國因應國際燃料價格大跌,台電實施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降價措施。一般家庭每月平均省八十元,而工業大戶每月平均省四十萬元,受惠更大。這項降價措施,表面上是回饋民眾,但後遺症更大,可能降低民眾與企業節能減碳的誘因,也與政府高喊節能減碳的目標相違,形成政策上的矛盾。
蔡英文日前指出,未來將通盤檢討石油基金、空汙基金,建構綠色稅制,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讓汙染者負起應負的責任。
她強調,綠稅不一定是碳稅,沒有立即課徵的問題。從國外經驗來看,政府要引導民眾與企業朝向節能減碳,必須有良好的機制,碳稅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也是國際趨勢,應正面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