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獨立書店 府城舊冊店致力推廣台灣文學

郭士榛 |2016.04.03
5076觀看次
字級
老闆潘景新、潘靜竹原是不相識的二人,因喜歡台灣文學合作創辦府城舊冊店。林翔龍攝影
八田與一於昭和八年訂寫《土地改良基本計畫用設計定規》。林翔龍攝影
《台灣史百講》古書受到收藏書者喜歡。林翔龍攝影
走進獨立書店 府城舊冊店致力推廣台灣文學 林翔龍攝影
走進獨立書店 府城舊冊店致力推廣台灣文學 林翔龍攝影

文/郭士榛 圖/林翔龍攝影

「府城舊冊店」不僅是舊書店也是台語文作家匯集之處,本身是台語詩作者的潘景新、環保畫家潘靜竹,不忍台語文學消失,結合台語詩人柯柏榮和施俊州,湊錢發行以羅馬字和漢羅字編寫的《首都詩報》雙月刊,發揚台灣文化。

走訪台南最大書店——「府城舊冊店」,情緒很是興奮,好奇開在市區的書店到底有多「大」。位在台南市東門圓環的「府城舊冊店」,騎樓擺幾張桌椅,正有熟客和店主在抬槓。趁著大夥挪桌椅、寒暄時,不免往店內張望,感覺書店縱深看不到底,女老闆潘靜竹一邊引我入店內,一邊解釋著,這棟長方形樓房每層有四十坪大空間,從地下室至三樓都屬「府城舊冊店」,總坪數加起來一百多坪,潘靜竹說:「書店藏書有十萬冊,還不時要辦講座活動,空間不大就做不了事。」

「府城舊冊店」的地下樓和一樓是顧客較常購買的一般書籍,也賣台南文化局、台灣文學館出版的新書;二樓則是收藏書庫,是真正收藏家會找的書,雖然賣的速度慢,卻是書店可以藉此賺到錢的書種。潘靜竹表示,賣得最好的古書是「台灣歷史」類,收藏家最愛的則是香港的「中國文學」,至於大陸客收藏,大多是「反共文學」、「中華民國歷史」,或是介紹「蔣中正」、「蔣經國」、「故宮」一類的書籍。

書店二樓也收藏《自由中國》、《夏潮》、《八十年代》、《前進周刊》等黨外雜誌;三樓除了藏書之外,就是不定期辦些讀書會、講座等活動場所。一路逛下來幾乎沒有閒置的空間,店內的每一寸都被運用得當。

延展書的第二生命

「府城舊冊店」由兩位台語詩創作者潘景新、潘靜竹共同經營。「我們不是兄妹,也沒任何親戚關係,只是正好都姓潘。」耳邊聽著潘靜竹的介紹,但眼睛早被書店一樓的牆上風景吸引了,只見牆上貼滿五十年前舊書、漫畫的畫卡,將書店打造得像台灣傳統「柑仔店雜貨」。潘靜竹開心說:「二○一四年,我把家中超過五十年的懷舊書或漫畫,掃描後印出做好護背,貼在店內有著台灣傳統懷舊感,做為書店促銷,凡消費五百元送一張,去年底改為打卡即送一張,直到今年凡來書店者都可獲贈一張,不過這一活動做到今年夏季就停止,要換換新活動了。」

潘景新、潘靜竹也是台南「府城舊冊店」創辦人,潘景新表示,十多年前他原是在台南後火車站開了一家「好望角二手書店」,生意並不好,他的心願是能在書店內增賣咖啡,經友人介紹認識曾開過咖啡店的潘靜竹,當時她也擁有一家「天使書屋」。熟識後發現兩人都愛台灣文學,也都有感於台灣文學的沒落,為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學,決定將潘靜竹的「天使書屋」、潘景新的「好望角二手書店」合併而成「府城舊冊店」,八年前搬至台南文教區東門圓環。潘靜竹以「曾經營咖啡店的經驗,認為不好做」,打消了潘景新賣咖啡的願望,八年來,兩人把心力都投注「府城舊冊店」,一心推動台灣文學。

「府城舊冊店」書架上除了台灣歷史、文化、藝術及台語文學、原住民文學等的出版物,店內書櫃分類牌上排中文,下排可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羅馬拼音。店裡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書籍是台語文學,號稱是全台南台語文學出版品最多的地方。潘景新說:「獨立書店都是有個性的書店,是依老闆特性形成,二手店的多樣化可以延展書的第二生命。」

「府城舊冊店」不僅是舊書店也是台語文作家匯集之處,本身是台語詩作作者的潘景新、環保畫家潘靜竹,不忍台語文學消失,結合台語詩人柯柏榮和施俊州,湊錢發行以羅馬字和漢羅字編寫的《首都詩報》雙月刊,發揚台灣文化。他們四人是「校長兼敲鐘」分別掛名發行人、社長、總編輯和主筆,四處向老中青三代作家邀稿,並辛苦撰寫台語文壇新聞。店裡還可以看到幾年前戮力編輯的台語文《首都詩報》雙月刊,以及持續發行的《藏書之愛》季刊。舊冊賣掉一本,未必再收得到一本,而從書出發的活力,仍在店裡溫溫地蘊釀。

新書帶動舊書銷售

老闆潘景新、潘靜竹二人投入大筆資金,除了收購篩選二手書之外,更買入台灣文學新書,以新書帶動舊書的方式,配合藝文講座的舉辦、親子共讀計畫的推廣。潘靜竹表示,她對現今閱讀風氣的低落感觸深刻,發覺這一代的小朋友從小習慣看漫畫或電視,根本靜不下來好好閱讀,對文字書不感興趣,以致作文表達能力差,因而她對父母陪孩子前來購書者,總會鼓勵他們應陪伴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才不會讓閱讀斷層。

走看「府城舊冊店」,店內的書真是琳琅滿目,個性開朗又熱情的潘靜竹更搬出店中寶書如《台灣總督府》、《高砂王國》、《新港文書》、《安平區志》等,其中一本八田與一在昭和八年訂寫《土地改良基本計畫用設計定規》,以在台水利工程二十年經驗編成,潘靜竹指出,這本書原夾在一堆舊書中,那天她看完電影《KANO》回到店內踢倒一疊書,這本書翻落出才被她發現,潘靜竹如獲至寶,她說,由此書中可看出八田與一專業上的執著,及對台灣的了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