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獨立書店 府城舊冊店致力推廣台灣文學 郭士榛 |2016.04.03 語音朗讀 514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老闆潘景新、潘靜竹原是不相識的二人,因喜歡台灣文學合作創辦府城舊冊店。林翔龍攝影 八田與一於昭和八年訂寫《土地改良基本計畫用設計定規》。林翔龍攝影 《台灣史百講》古書受到收藏書者喜歡。林翔龍攝影 走進獨立書店 府城舊冊店致力推廣台灣文學 林翔龍攝影 走進獨立書店 府城舊冊店致力推廣台灣文學 林翔龍攝影 文/郭士榛 圖/林翔龍攝影 「府城舊冊店」不僅是舊書店也是台語文作家匯集之處,本身是台語詩作者的潘景新、環保畫家潘靜竹,不忍台語文學消失,結合台語詩人柯柏榮和施俊州,湊錢發行以羅馬字和漢羅字編寫的《首都詩報》雙月刊,發揚台灣文化。 走訪台南最大書店——「府城舊冊店」,情緒很是興奮,好奇開在市區的書店到底有多「大」。位在台南市東門圓環的「府城舊冊店」,騎樓擺幾張桌椅,正有熟客和店主在抬槓。趁著大夥挪桌椅、寒暄時,不免往店內張望,感覺書店縱深看不到底,女老闆潘靜竹一邊引我入店內,一邊解釋著,這棟長方形樓房每層有四十坪大空間,從地下室至三樓都屬「府城舊冊店」,總坪數加起來一百多坪,潘靜竹說:「書店藏書有十萬冊,還不時要辦講座活動,空間不大就做不了事。」 「府城舊冊店」的地下樓和一樓是顧客較常購買的一般書籍,也賣台南文化局、台灣文學館出版的新書;二樓則是收藏書庫,是真正收藏家會找的書,雖然賣的速度慢,卻是書店可以藉此賺到錢的書種。潘靜竹表示,賣得最好的古書是「台灣歷史」類,收藏家最愛的則是香港的「中國文學」,至於大陸客收藏,大多是「反共文學」、「中華民國歷史」,或是介紹「蔣中正」、「蔣經國」、「故宮」一類的書籍。 書店二樓也收藏《自由中國》、《夏潮》、《八十年代》、《前進周刊》等黨外雜誌;三樓除了藏書之外,就是不定期辦些讀書會、講座等活動場所。一路逛下來幾乎沒有閒置的空間,店內的每一寸都被運用得當。 延展書的第二生命 「府城舊冊店」由兩位台語詩創作者潘景新、潘靜竹共同經營。「我們不是兄妹,也沒任何親戚關係,只是正好都姓潘。」耳邊聽著潘靜竹的介紹,但眼睛早被書店一樓的牆上風景吸引了,只見牆上貼滿五十年前舊書、漫畫的畫卡,將書店打造得像台灣傳統「柑仔店雜貨」。潘靜竹開心說:「二○一四年,我把家中超過五十年的懷舊書或漫畫,掃描後印出做好護背,貼在店內有著台灣傳統懷舊感,做為書店促銷,凡消費五百元送一張,去年底改為打卡即送一張,直到今年凡來書店者都可獲贈一張,不過這一活動做到今年夏季就停止,要換換新活動了。」 潘景新、潘靜竹也是台南「府城舊冊店」創辦人,潘景新表示,十多年前他原是在台南後火車站開了一家「好望角二手書店」,生意並不好,他的心願是能在書店內增賣咖啡,經友人介紹認識曾開過咖啡店的潘靜竹,當時她也擁有一家「天使書屋」。熟識後發現兩人都愛台灣文學,也都有感於台灣文學的沒落,為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學,決定將潘靜竹的「天使書屋」、潘景新的「好望角二手書店」合併而成「府城舊冊店」,八年前搬至台南文教區東門圓環。潘靜竹以「曾經營咖啡店的經驗,認為不好做」,打消了潘景新賣咖啡的願望,八年來,兩人把心力都投注「府城舊冊店」,一心推動台灣文學。 「府城舊冊店」書架上除了台灣歷史、文化、藝術及台語文學、原住民文學等的出版物,店內書櫃分類牌上排中文,下排可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羅馬拼音。店裡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書籍是台語文學,號稱是全台南台語文學出版品最多的地方。潘景新說:「獨立書店都是有個性的書店,是依老闆特性形成,二手店的多樣化可以延展書的第二生命。」 「府城舊冊店」不僅是舊書店也是台語文作家匯集之處,本身是台語詩作作者的潘景新、環保畫家潘靜竹,不忍台語文學消失,結合台語詩人柯柏榮和施俊州,湊錢發行以羅馬字和漢羅字編寫的《首都詩報》雙月刊,發揚台灣文化。他們四人是「校長兼敲鐘」分別掛名發行人、社長、總編輯和主筆,四處向老中青三代作家邀稿,並辛苦撰寫台語文壇新聞。店裡還可以看到幾年前戮力編輯的台語文《首都詩報》雙月刊,以及持續發行的《藏書之愛》季刊。舊冊賣掉一本,未必再收得到一本,而從書出發的活力,仍在店裡溫溫地蘊釀。 新書帶動舊書銷售 老闆潘景新、潘靜竹二人投入大筆資金,除了收購篩選二手書之外,更買入台灣文學新書,以新書帶動舊書的方式,配合藝文講座的舉辦、親子共讀計畫的推廣。潘靜竹表示,她對現今閱讀風氣的低落感觸深刻,發覺這一代的小朋友從小習慣看漫畫或電視,根本靜不下來好好閱讀,對文字書不感興趣,以致作文表達能力差,因而她對父母陪孩子前來購書者,總會鼓勵他們應陪伴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才不會讓閱讀斷層。 走看「府城舊冊店」,店內的書真是琳琅滿目,個性開朗又熱情的潘靜竹更搬出店中寶書如《台灣總督府》、《高砂王國》、《新港文書》、《安平區志》等,其中一本八田與一在昭和八年訂寫《土地改良基本計畫用設計定規》,以在台水利工程二十年經驗編成,潘靜竹指出,這本書原夾在一堆舊書中,那天她看完電影《KANO》回到店內踢倒一疊書,這本書翻落出才被她發現,潘靜竹如獲至寶,她說,由此書中可看出八田與一專業上的執著,及對台灣的了解。 前一篇文章 跟著文字奧妙深思、快樂 下一篇文章 書店二三事 閱讀豐富人生 憂心閱讀人口老化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09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10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頁微光】 《正念自律》 助你找回平靜 活出人生意義【圖文書】 《被雲踩到了!?》 自在徜徉想像力的笑聲中【精選書摘】《人生得遇蘇東坡》 放過自己 才是人生最大智慧【深頁凝視】《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 沖印年代的光與影【書市隨筆】《江河旋律》 王鼎鈞 百歲華語散文大師【瀾光筆記】《虎靈寓言》 傷痕氏族的誕生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