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國色天香牡丹花
圖/陳牧雨
遊藝筆記
國色天香牡丹花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台灣地處亞熱帶,非常不適合牡丹花的生長。然而,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雖然沒見過牡丹花,國人卻從文學、詩詞及戲曲中,早已對牡丹花耳熟能詳了。甚至台灣民謠中,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白牡丹〉。
我第一次看到牡丹,是在大陸剛開放觀光不久,一趟黃山之旅,路經杭州,在西湖畔看到一棵白牡丹。花瓣很大,層次較少,因剛下過雨,潔白的花朵上凝結了許多的小水珠,煞是潔淨美麗,雖有點楚楚可憐,但碩大的花形,還是隱隱然有花王的氣勢,讓人一見難忘。
後來,杉林溪的藥花園開始種植牡丹。由於海拔高,適合牡丹花的生長。當時國人想看牡丹,就必須舟車勞頓的跑到杉林溪;杉林溪賞牡丹,成了當時台灣很夯的景點。
偶爾杉林溪的盆栽牡丹也會到故宮至善園展出,展出時,帳棚內都要放置冰塊,以免牡丹快速枯萎。展出期間,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由於大家對牡丹的喜愛有加,當時的台北花市,總是把從荷蘭進口的草本芍藥權充牡丹販賣。我記得那時候一朵芍藥大約一百塊台幣,買來插在花盆,約可維持一個禮拜左右。因為大家都沒看過牡丹,因此所有的人也就不以為意地把芍藥當牡丹對待了!
這些年來,台北建國花市,每到農曆過年,都大肆宣傳牡丹花展。剛開始我不太相信,以為又是以芍藥冒充牡丹。後來覺得不太對,春節前後,既不是牡丹開花的季節,更不是芍藥開花的時候,哪來的牡丹花展?於是決定前往一探究竟,結果發現是真的牡丹盆栽,而且旁邊還不用放置冰塊,每盆花都開得極其繁盛豔麗。
後來經過詢問,才知這些牡丹來自日本,運用了特殊的栽培技術,在不該開花的季節,同時也在不該開花的地方開了花。不過賣花人也坦誠告知,等花謝了之後,這盆花無法在台北這個地方繼續存活。
後來我偶然看到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記有春節催花一事:「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窯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這時才恍然大悟,這催花的技術自古就有,只是日本人保存了中國的古法罷了!
接著台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也從大陸引進牡丹花參展,讓台北人更有機會接觸到牡丹,同時也引來許多畫家對花寫生。
其實,台灣還沒有引進牡丹花種植之前,已有許多畫家以畫牡丹聞名。當時,除了從大陸來的老輩畫家之外,年輕的畫家大都沒看過真正的牡丹。而完全是由老師傳授技法,以及參考文字記載及報章雜誌上的圖片,做為畫畫的依據。但這樣畫起畫來,總不免有些心虛。如今有真實的花可以寫生,無論在畫面或心理上,展現出來都踏實了許多。
二○一四年,我與學生們到日本鐮倉參觀大佛,卻意外發現有座牡丹花園,園子甚大,他們將不同品種或不同顏色的牡丹分區種植。並配以不同的造景,或地上布置石塊、或種植菖蒲,或圍以竹欄杆或籬笆,非常特殊且典雅。尤其看到欄杆與牡丹,總讓我想起李白「沉香亭北倚欄杆」的詩句。
更特別的是,日本人還在每棵牡丹旁,插以傳統的大油傘,應該是怕她們嬌貴的身軀遭受日曬雨淋的摧殘吧?這和我在韓國首爾的皇宮,看到一大片牡丹,任其自然的種植在地上的情形截然不同。或許,這正展現了日本人特有的美感素養,以及對牡丹花的珍愛,以至於無微不至的呵護著!這國色天香,對日本人而言,可真不是只有嘴巴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