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拋出新教育構想,鼓勵滿十八歲年輕人先投入職場。政府協助設立「教育帳戶」,由政府、僱主撥錢,再加上個人存入薪資。當工作兩三年後即可存下進修教育經費;未來求學不用擔心學貸問題,且能先培養實務經驗,不僅可以較早學習獨立,也有利學界、產業界人才養成。
美國近年有愈來愈多學生,高中畢業後沒有進入大學,利用一年時間,先嘗試自己的職業潛能,或參加各種活動拓寬視野,包括旅遊,當義工。這段期間即是俗稱的「空檔年」。在歐洲,尤其是英國,空檔年行之有年,許多高中畢業生未直接進入大學,而是為自己註冊「空檔年學位」。
美國調查研究,參加空檔年的學生主要有兩個理由:升學壓力太大,有油燈枯盡的感覺,想暫時轉換跑道;另外一個理由是渴望藉此尋找自我。空檔年的核心價值在於「我可以選擇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先花一年時間嘗試多元生活,回到學院後可能更明白自己的狀況。
美國有一些機構如「空檔年博覽會」、「過渡計畫中心」協助學生;「美國大學註冊及入學許可人員協會」也支持這樣的理念。蔡英文拋出新教育構想,應與歐美的「空檔年」相關。但先工作再進修,牽涉的層面很廣,應先決定核心目標在哪裡。這其中包括:推動完整的技職教育;解決學貸問題;從工作中知道自己性向、專長,再來讀大學,知道如何選系,學以致用;提供年輕就業人力,降低少子化對產業的衝擊。
十八歲先工作再念書的理念,未必適用所有人,也必須考慮就業市場的需求。高職畢業生多少有一技之長,容易找到工作。普通高中畢業生則不容易,可能最多的職缺是所謂業務員、第一線生產技術員。很多行業如金融業,基層員工起碼也需大學畢業,不太可能大幅接納高中畢業生來上班。
台灣年輕人大多不願到工廠當黑手,寧願到超商等服務業。十八歲高中畢業生也會有這種的就業觀。這項構想可能無法解決就業人力短缺問題,也會使「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效果變得狹隘。歐美國家的「空檔年青年」很多前往外國,既能培養國際觀,更能發現個人潛能,拓展視野。但這主要歸功於語言優勢,台灣的高中畢業生外語能力多半不足,也限縮了這樣的可能。
美國教育學者建議,學生應先獲得大學的就學許可後,再決定是否要參加空檔年的計畫。因為研究發現,不少尚未獲得大學入學許可的學生,在結束空檔年的計畫後,不僅沒有找到方向,甚至也無心回到學校。
國內勞動力短缺,「太晚就業、太早退休」趨勢明顯,一九八一年勞動市場的中堅分子平均年齡是三十二點三歲,二○○六年提高至四十歲。去年勞動部公布青少年(十五歲至二十四歲)人力報告,因大學普及與就學年限延長,平均勞動參與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九,遠低於十年前的百分之三十五,更遠不及美國百分之五十五。
十八歲先工作是可以鼓勵的教育理念,也有助改善晚進職場問題。台灣父母多對子女有較高期許;若本身條件允許,多希望子女念完大學再出社會,這項新教育構想若要可行,家長心態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