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當難民要先學好英文?

文/戴定國 |2016.02.21
1967觀看次
字級
法國每年六月二十一日舉辦夏至音樂節,各城市大街小巷都有樂團演奏,巴黎行人聞樂起舞。驕傲的法國人,外語能力差。圖/法新社、路透
英國首相卡麥隆去年訪問印尼,由影歌星馬蒂.阿尤達(右)陪伴,逛雅加達的市集。阿尤達正在牛津大學深造;卡麥隆認為移民應學會英語。圖/法新社、路透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一家餐廳,可吃到沙威瑪三明治。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巴黎也有這種中東傳統美食。圖/法新社、路透
去年十月一個雨天,塞爾維亞難民營外,難民童穿著雨衣排隊,等待登記進入。這張照片獲得世界新聞攝影獎(WPP)一等獎。圖/法新社、路透
摩洛哥國王月中訪法,法國總統歐蘭德(左二)在艾麗榭宮設宴款待。法語曾是國際語言,現在則是身分認同和國家驕傲。圖/法新社、路透
六月十九日天主教「聖體節」,德國巴伐利亞民眾穿上傳統服裝慶祝。德裔美國人占總人口的一成七。圖/法新社、路透

文/戴定國 

最近,英國首相卡麥隆強調,移民不會講英語在英國面臨劣勢。英國有十九萬穆斯林女性不會講英語,政府否認計畫把他們驅逐出境,但在要求籤證延期時,語言技能將考慮在內。

去年十二月,參加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的川普聲稱,一旦當選,「穆斯林全面不許入境」。卡麥隆的說詞,被認為將不懂英語與「滑向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聯繫在一起。

英語優越感 不會就離開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邁克•斯卡平克表示,「加入極端主義組織的人,通常會說一口流利英語。」沒錯,廣為周知的伊斯蘭國劊子手「聖戰士約翰」即是。

去年近百萬難民湧入德國,其中有三十二萬是學齡兒童。教育當局招募八千五百名教師,教難民兒童德文,以便他們及早上學,融入德國社會。比起德國,英國「放任」移民、難民的語言學習,過於被動。

英語確實是國際語言,但並非天生比所有其他語言優越,英、美及其他英語系國家有英語的心理優越感,對於學習其他語言意願偏低,也理所當然認為,要麼學好英語,要麼就離開。

同樣有優越感的法國、德國人,也排斥外語。德國人雖然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但不論大城市或小鄉鎮,到超市購物、在車站買車票及搭計程車,別期待可用英語溝通。

自豪的法國 外語能力差

歐洲由許多不同文化和語言的國家組成,「只會」兩種語言不稀奇,在商業及旅遊領域,能操三、四種語言的人比比皆是。在歐盟,小國人民的外語能力通常比大國好,例如盧森堡、拉脫維亞、立陶宛,九成以上人民至少能說一種外語,更別提瑞士、比利時等小國的官方語言多達三、四種。不過,英語不是主流。

一百年前法語還是歐洲上流社會的常用語,也是許多西方大哲學家的母語和思考語言,在政治和思想史上的地位非比一般。直到現在,法語不只是一種語言,而是身分認同和國家驕傲。

這種歷史光榮感一直留存在法國社會。前總統沙科吉畢業於培育政治精英的巴黎政治學院,卻未拿到畢業證書。因為他雖然各科成績優秀,但英文沒過關。

這樣自豪的法國,也未能避開學習英語的浪潮,法國中學生有九成以上都在學英語。但法國人的外語能力「就算不是出了名的差勁,也絕對不算優秀」。根據歐洲聯盟統計局二○一一年調查,法國只有一成三的成人自認英語很好,略高於墊底的義大利(百分之十)。另一項法國自己做的調查則顯示,四成一的法國人承認自己只會法語。

全球化時代 單語天花板

愛丁堡大學語言學教授安東內拉•索拉切說:「比起只會一種語言的人,會多種語言的人更擅長商務活動。」

西班牙的研究發現,使用第二語言時能做出更多理性決策,因外語讓人與決策之間拉開距離。其他優勢還包括談判能力更強(因為會外語的人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想法),任務間切換能力更好,更專注、更會按照輕重緩急安排事情。

根據英國社科院《生為國際人》(Born Global)項目的研究,不會一門外語甚至可能阻礙晉升。

瑞銀(UBS)倫敦業務主管理查•哈迪表示:「在跨國企業中,只會一種語言的人,『玻璃天花板』正在形成,」除非員工有「海外經歷和文化認知,並能掌握另一種語言,否則他們很難進入最高層。」

遊輪廚師 多為菲律賓人

觀光客搭乘遊輪旅行,船上美食可能大多出自菲律賓廚師之手。菲律賓自一九七○年代開始輸出大批勞工,目前在海外工作的菲律賓人超過一千萬。

為何在遊輪工作的菲律賓人多?原因之一是語言優勢。英語是菲國官方語言,在需要接觸國際觀光客的餐飲業,會說英文的菲律賓人較具優勢。

歐洲的大學為了吸引國際學生,掀起英語授課熱潮,教師和學生的痛苦愈來愈明顯。學生抱怨教授的英語不夠流利,教授抱怨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學生無法適應全英語環境。

國家主義人士批評過度使用英語教學,教育專家認為,將英語變成教育的通用語言會危及其他語言。全球化不等於英語化。當全球政經板塊移動,中國崛起,英美已難維持優勢地位。

英國正面臨「語言技能落後」情況,歐盟其他國家會繼續擴大語言基礎,「生為國際人」的一代人必須要能跨國工作。對英國來說,不會講英語的移民應給予教育機會;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會讓自恃「英語優越」的人真正掌握優勢。

驕傲的法國人學韓語 英國人學中文

幾年前,韓劇流行到法國,加上三星電子產品、現代汽車影響,學習韓文的熱潮興起。二○一三年,法國西部的拉羅雪爾大學只有三十個名額的韓語課,竟收到四倍多的申請,校方認為是韓劇和爆紅舞曲「江南Style」推波助瀾。

法國人當然也熱中學中文,這是因應中國崛起的現實。輸出韓劇的韓國人自己更是努力學中文。在進行全球布局的企業,愈來愈多偏好華語人才。包括三星在內,多數企業在招聘時,都優先錄用精通中文的求職者。

「一二三中國語學院」是南韓著名的中文補習班,為了讓學員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等級,開辦中國熱點話題、對中國貿易過程等講座。中國大陸電視劇也作為教材,學員可以藉由看「北京愛情故事」、「錢多多嫁人記」、「離婚前規則」等人氣現代電視劇,學習日常華語會話。

中文熱是世界現象。美國總統歐巴馬都說:「為了美國的國家競爭力,中文教育是必需的。」不僅歐巴馬的女兒,俄羅斯總統普亭的女兒都在學習中文。中文會話不再是選擇性語言,已經成為必備語言。

在英國,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第二外國語,過去大部分學生學法文。很多國際學校有拉丁文課程,因為拉丁文是很多英、法等歐美語言的基礎。如今,愈來愈多學校增設中文課。

英國大力拓展中文教育,增聘中文教師,補助經費。首相卡麥隆早已指出,要讓更多孩子學中文,不要只重法文、德文,否則將失去優勢。至於法國,早期學中文的人多半是對東方文化有興趣;如今,許多中學將中文列入第二外語選項。

影響所及,包括比利時、甚至羅馬尼亞,都開設中文課程。在比利時,以前只有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有中文學校,如今,列日、根特…幾乎每個地方都有。

美國國語傳說 德語一票之差落選

美國曾有「德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的傳說:一七七六年獨立戰爭第二年,討論新國家的國語,很多人認為英語是殖民者語言、敵人語言,不應繼續使用,建議採用德語為國語。也有人認為殖民者是敵人,但英語不是敵人。投票結果,德語以一票之差輸給英語。

德語之所以列入考慮,因為德裔是很大的族群。德國人在十七至十八世紀大量移民北美,除了德意志,還有來自奧匈帝國、沙俄等地。儘管宣布獨立的十三個殖民地屬於英國,但那裡有眾多德國人,德語很流行。最早發布獨立宣言簽署的賓州《賓夕法尼亞州郵報》,就是德文報紙。

美國獨立後,很多州的學校採用德、英雙語教學,但公文書還是採用英文。一七九四年,維吉尼亞州的德裔農場主向眾院請願,要求將法律文書翻譯成德文,或同時用德文、英文。這個提案被眾議院否決,關鍵一票來自眾院議長、德裔的弗雷德里克.米倫伯格。

米倫伯格表示,德裔移民不應特殊化,愈早變成美國人愈好。大多數德裔移民響應,沒有再試圖將德語變成官方語言。

一八四八年,從義大利西西里開始,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稱為民族之春或人民之春 ,是歐洲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雖然大都以失敗告終,但造成各國君主與貴族體制動盪,並間接導致德國統一及義大利統一運動。

革命在德國引發移民潮,持續三、四十年,大批人來到美國。到一九○○年,在克利夫蘭、密爾瓦基和辛辛那提,德裔移民超過總人口的四成。德語重新流行,甚至形成「賓夕法尼亞德語」(Pennsylvania Dutch)的方言。

一戰爆發後,德國成為敵對國家,美國反德情緒高漲,德語教育和德語宗教儀式被禁止。不但德文街道,甚至德國食品都被改名。例如熱狗,不是眾所周知的英文hot dogs,而是德文Frankfurters(灌腸),是道地德國傳統美食。

為了少惹麻煩,一些德裔甚至改姓氏,如Schmidt改稱Smith,Mller改稱Miller。德語從此在美國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少。

二○○六年美國人口普查,德裔占總人口的一成七,位居各族裔之首。美國影星李奧納多、布魯斯威利及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都是德裔,美國總統艾森豪、胡佛、尼克森也有德國血統,甚至美國國父華盛頓的母系祖先也有德國血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