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指出,上世紀初,一國國力的大小是根據戰船數而定。這個世紀,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是高等教育,以及創新的思維。換言之,思想即資產,人力即國力。
法國可說是哲學家國度,歷史上很多知名的哲學家是法國人。在法國,哲學是必修科目,目的在培養自由思考,也是高中會考主要考科。文學組學生每周要上八小時的哲學課;在會考中,哲學占七科中的配分最高。
法國會考出過的考題有「真理是否比和平更好」,「沒有暴力的權力存在嗎?」和「在不顧事實情況下,人可能是正確的嗎?」等類似問題,學生答卷時,規定要引用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等哲學巨擘的作品。
去年歐洲湧現難民潮,法國發生恐怖攻擊,伊斯蘭國威脅全球,都使人們更加思考生命及死亡的意義。「生與死」的命題漸成顯學,去年出版的書《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說明了這個現象。
美國長春藤名校有三大最受歡迎的課程,除了耶魯大學雪萊.卡根的《令人著迷的生與死》,還有哈佛大學桑德爾的《正義》、班夏哈的《更快樂》。卡根幽默熱情談生命和死亡的本質,讓哲學課不枯燥極受學生歡迎。
死亡學(Thanatology)是法國生物學家梅欽可夫一九○三年首創,歐美推動死亡學教育超過四十年。卡根透過哲學辯證,打破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幻想及憤怒。透過探索死亡,卡根希望學生更理解生命的價值,對能夠活著要懷抱感激。
法國有一年會考的考題,是評論羅馬政治家塞尼加所談的利他主義。法國教育理念認為,學生必須弄懂許多「觀念」或「主題」,如意識、他者、藝術、存在與時間、物質與精神等。
探討死亡不但是哲學思考,也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的思考。利他主義、責任與幸福都指向個人與群體關係:「我們是什麼?」「人是什麼樣的個體?」「到底有沒有靈魂?」在很多文明裡,靈魂指的是無形的靈性,被視為道德良知,譬如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換,強調的是個人與人生的價值邏輯。
生死學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思考對死亡所能知道或理解的事。法國《查理周刊》編輯去年因諷刺漫畫而遭殺害;兇手固然可惡,但周刊以言論自由之名,挑釁他人的宗教及價值觀,許多人認為,對雙方的生與死,要更深入文明的衝突。
死亡有許多我們無法知道的事情,這畢竟是人生的終極謎團。卡根希望人們藉由死亡省視活著的日子。人生有限,更該重視活著的現在,重新思考自己是否在浪費人生,生活缺少什麼?答案之一是「活得精彩的人生」。
生死學在學術界尚未成為特定學門,卡根把哲學拉回到實際生活,證明生死學不僅僅是哲學的形上學。對偷渡歐洲的難民來說,「活得精彩」太遙遠,「活著」就是幸福。
台灣在八○年代把生死學引進大學,一九九八年推廣至國高中。但由於考試領導教學未受重視。「活得精彩」可以是賺更多錢,也可以是如義工們懷抱利他的價值觀。對台灣來說,在大學、碩博士「量多於質」而將陸續退場的現在,思想即資產的觀念尤顯重要,有思考活躍的人力,才有可期待的壯盛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