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瑞士銀行首席執行長埃爾默蒂向員工表示,今後他們就算出錯也沒關係。因為人人害怕承擔風險的企業文化,不是成長之道。對此,有人認為這才是成熟的經營理念。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不認同,「從某種有限意義上說,他的話是對的。但風險的主要問題就是它們有風險,有風險總有出錯可能。」凱拉韋認為,這種熱愛錯誤的謬論源於矽谷,「快速失敗、經常失敗」被當作智慧。錯誤被提升到一個高度,以至於做錯事被視為比做對事更值得讚賞。
這是個有爭議的命題。人們向來鼓勵孩子:「去做就對了,要勇於面對失敗,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因為,成功是踏著錯誤的反省前進的。」矽谷的所謂謬論,可能來自這種古老智慧。
凱拉韋解釋,對失敗的美化源於兩個心理學誤解。第一是能從錯誤中學習,但「根本沒有這樣的證據,世界充滿重複同樣錯誤的人」。第二個誤解是瑞銀執行長所有的,認為害怕犯錯讓我們無法行動,因此須讓錯誤顯得不那麼可怕。
英國神經外科醫生亨利馬許說,在手術台上,他必須嚴肅對待錯誤,因為如果搞砸了,病人會死去。他沒有用「誠實的錯誤沒關係」安慰自己,他寫了一本《不要傷害》的書,詳盡羅列他犯過的錯。馬許把這些錯誤描述為災難,但他並未因此裹足不前,因為他願意承擔風險。
這個爭議命題,其實不必看成是非題。「誠實的錯誤」有沒有關係,要看犯錯的人是誰。如果是正在學習成長的孩子、學校裡的學生,師長們會較寬容對待,循循善誘。如果是企業新進年輕員工,主管也會允許犯幾次小錯,便會嚴厲要求下不為例。
但愈是執掌重要決策的人,愈沒有犯錯的權利。亨利馬許說:「我在工作中不曾置人於死地,但傷害過一些人。」企業高階主管、政府要員等,就可能置人於死地。譬如「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國家治理不好,國貧民困。更明顯例子是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內戰多年,上百萬人死亡、流離失所,難民潮湧向歐洲。
凱拉韋坦承自己沒有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依然做同樣的事,「我從來不去想,誠實的錯誤可以接受。我記得每個我傷害過的人,並且背負著這種罪責。它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有更清楚的認識」。
德國大量接受中東難民,德國是以色列最大的軍備供應國,並負擔以色列部分軍費,是對希特勒種族主義的「贖罪」。德國猶太人社群規模小,但往往有重要影響,這是因德國對「納粹大屠殺」負有責任。希特勒犯的錯誤驚人地可怕,沒有人不譴責。
小人物也不能掉以輕心。即使僅僅身為父母,教養上的一個錯誤,可能在孩子心理留下烙印,形成人格障礙。企業員工和政府官員都須承擔風險,錯誤發生時,每個人都不應輕描淡寫,而應銘記在心。
風險會形成壓力,但心理學家認為,不經歷某種程度的壓力,無法創造出有意義的人生。承認壓力,歡迎壓力,利用壓力,將從壓力獲得正能量。「誠實」的錯誤可能存在,但誰都不應掉以輕心,父母更有必要讓犯錯的孩子瞭解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