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聲音:聽見台灣最美好的人.事.物》
作者:李百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文/郭士榛
梨山上紅色鐵牛車換檔的機械聲、學校裡專屬青春的喧鬧聲、富有魔力的美濃大灶燒柴劈啪聲、台西五條港海邊蛤蜊吐水的輕快小調、那瑪夏原住民在午後暖陽中剝玉米粒的脆響、台南大仙寺清晨濃霧中傳來的悠悠鐘響……這些都是曾在電台當成音師的李百文,透過錄音,出版承載土地原味聲音的《土地的聲音:聽見台灣最美好的人.事.物》一書和CD,達成「想帶視障者去環島」的心願。
李百文個性喜冒險,到台北工作過度努力以致罹患飛蚊症,嚴重影響視力,無法繼續工作,原本計畫存錢去西班牙讀書的夢想也化為烏有。但這並沒有擊倒她,她再到電台當成音師,學會收音、錄音、混音等技術,二○一○年十月起騎著機車環島收音,花二年時間獨自完成多人工作量的錄音作業,發掘大家從未留意過的「台灣好聲音」。
自詡為「導盲犬四號」的李百文獨立製作台灣的聲音,「每個城市都有它專屬的聲音」,李百文的聲音採集之路,行經泰安、梨山、埔里、二崙、美濃、那瑪夏甚至澎湖,收錄在地聲音,最後搭配口白和文字,串成故事述說當地的有趣見聞,李百文打算把自己當成一隻忠心的導盲犬,「帶不方便出門的視障者聆聽這塊土地的聲音。」
李百文表示,騎摩托車,載沉重行囊、錄音器材和帳棚到外地收音,礙於預算,收音過程像苦行僧,李百文曾在四周稻田的野台上、頂著寒風颼颼搭棚夜宿,因視力影響騎摩托車變得很慢,但也因為慢而心靜「才會聽到當地的聲音,把視覺丟開後感受力會更強。」
曾任嶺東科大數位媒體系錄音工程業師、環宇廣播電台成音師、一心傳播錄音師、大智格開發遊戲配樂,李百文現任「福平賣聲厝」記錄台灣聲音的「賣聲人」。她曾把錄下的列車掌剪票、豆花叫賣、迎神鑼鼓聲等日常聲音,組成十一段趣味的在地音譜,作品曾入圍廣播金鐘獎。
李百文計畫接下來要從事聲音保存計畫,把台中老家整修成聲音文創空間,希望今年下半年能開設錄音技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