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葛浩文 從軍官到華文翻譯家 郭士榛 |2016.02.14 語音朗讀 35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面對一桌子的媒體人,葛浩文一派輕鬆,用他熟練的中文談他的翻譯,談他與台灣的不解之緣。出生美國的葛浩文以翻譯華語文學聞名,在中國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厄普代克則喻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接生婆」。圖/九歌出版提供 葛浩文稱年齡相仿的黃春明為「阿明」,翻譯黃春明的作品《莎喲娜拉.再見》時兩人才30歲。圖為葛浩文與黃春明夫婦。 圖/九歌出版提供 《紅高粱》的翻譯開啟和莫言長達二十年的合作關係,也為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立下汗馬功勞。圖為葛浩文與莫言在瑞典合影。圖/九歌出版提供 回顧過去五十多年,葛浩文經常跟朋友說台北是他第二個故鄉。圖為葛浩文簽書時簽中文名。圖/九歌出版提供 英譯為台灣文學開啟被世界看到的可能,左起為葛浩文、余光中、齊邦媛、高天思的後面是輔大教授康士林與筆會編輯。圖/九歌出版提供 《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葛浩文的半世紀台灣情》 作者:葛浩文 出版社:九歌圖/九歌出版提供 面對一桌子的媒體人,葛浩文一派輕鬆,用他熟練的中文談他的翻譯,談他與台灣的不解之緣。出生美國的葛浩文以翻譯華語文學聞名,在中國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厄普代克則喻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接生婆」。圖/九歌出版提供 文/郭士榛 面對一桌子的媒體人,葛浩文一派輕鬆,用他熟練的中文談他的翻譯,談他與台灣的不解之緣。出生美國的葛浩文以翻譯華語文學聞名,在中國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厄普代克則喻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接生婆」。 一九六二年,當時二十三歲的葛浩文剛自美國海軍軍官訓練學校畢業,被派到台灣工作。「我當時連台北、台灣都分不清楚,沒想到會在這裡度過人生的黃金時期」,並從一句中文都不懂,到成為世界一流的華文翻譯家。但翻譯家葛浩文,這回不翻譯,而是執筆記錄自己從美國駐台軍官轉變成翻譯家的心路歷程,新書《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葛浩文的半世紀台灣情》,說出一個異鄉人如何將台灣文學帶到國際舞台上。 瘋狂愛上華語文學 踏上「寶島」台灣的這位美國年輕軍官,在台住日式平房,身穿唐衫棉襖,熱愛美食與書店,退役後仍留台學中文,開啟他走進華文翻譯的契機。葛浩文說:「我是被美國海軍派去中美協防司令部服兵役。當我從美國海軍軍官的訓練學校畢業後,長官告訴我,他們打算派我去台灣工作。隔幾天那個長官把派遣書遞給我,我接過來一看,愣住了。不是去台灣,是去台北!我氣急敗壞的問他,「到底是要我去台灣還是去台北?」 葛浩文回想,二十三歲的他被派到台灣當通訊官,後來又調到日本,上了一艘驅逐艦,眼看就要被派往越南,葛浩文於是申請返回台灣。二度回到台灣,他開始隨一個東北人學習中文,「葛浩文」便是這位老師起的名字。在台北待到退伍後,葛浩文沒有馬上回國,而是決定要留在台灣學好中文,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繼續進修,直到得知父親罹癌,才結束留學生涯。葛浩文說,不少人問他中文在哪裡學,他都會告訴對方「台灣」。 「那時外國人學中文的風氣並不風行,當時學生只有我一個是美國人」,接觸中文學習後,過去不愛念書的葛浩文說:「學習中文的經驗非常快樂,也讓我瘋狂愛上華語文學。」 生命裡溫暖的貴人 回到美國後,葛浩文申請進入舊金山州立大學就讀,讀了第一本中國小說《八月的鄉村》。在舊金山畢業後,他決定進入印第安那大學繼續攻讀博士,並開始攻讀中國古典文學,譬如元雜劇、魯迅及其他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讀譯本也讀原文。 葛浩文表示,在台灣的留學期間他便試著翻譯黃春明、王禎和的作品,曾將本土文學家黃春明、陳若曦、白先勇、李昂、邱妙津等人的作品翻譯成英文、帶到國際。他稱年齡相仿的黃春明為「阿明」,一九七六年兩人都還是三十歲左右,葛便翻譯了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黃春明特地開車載葛浩文去看「莎」書中九彎十八拐的山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到現在我還是不敢在山中開車」。 翻譯之路是孤獨的,但他身旁不乏文壇知交,他感懷前輩孫陵、周錦、張蘭熙、柏陽,視他們為生命裡溫暖的貴人;與他結識者尚有瘂弦、白先勇、陳若曦、劉紹明、夏志清、王德威等。 葛浩文事業的高峰,則是翻譯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紅高粱》。葛浩文表示,《紅高粱》同時由企鵝出版公司和英國海尼曼出版公司出版,一九九四年企鵝公司出了經典版。《紅高粱》的翻譯開啟了葛浩文和莫言長達二十年的良好合作關係,也為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立下汗馬功勞。 德國漢學家顧彬曾指出,若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時,也有大陸作家、讀者質疑葛浩文的翻譯刪修幅度過大。對於以上兩種說法,葛浩文表示:「都不真實」要說自己的譯筆標準,他說:「沒有直譯、沒有意譯,只有『葛』譯!」 讓台灣文學亮出世界 「葛譯」近半世紀,葛浩文完成了六十五部華文長篇小說的英譯,藉由葛浩文的妙譯,李昂作品《殺夫》問鼎國際文壇。英譯為台灣文學開啟被世界看到的可能,葛浩文與他的妻子林麗君都認為,台灣作品有自己的優勢。「台灣的小說,像是煮一碗好吃的麵,除了談麵的作法,還揉入文化認同等議題,在故事外有哲學思考,已然創造出自己的文學傳統。」 葛浩文直言,在美國出版華文作品,除了文學價值外,也必須考量某些政治因素,免不了得和官方打交道,他進一步透露,「有時候台灣再怎麼好的作品也不願意出,中國再爛的書卻一定要出。」 比較翻譯兩岸小說的難易,葛浩文認為「台灣小說難譯,有些古典風味很難表現出來,必須推敲、安排,要讓英文讀者閱讀時的反應和中文讀者差不多才行。」大陸作品的難譯處則在於「寫得太快」,有時幾十萬字的小說,編輯又被要求一字不能改,常有些前後細節的不合理處,而國外的出版社或編輯,遇到這樣的問題往往會進行刪節,以致於有些華文讀者認為是葛浩文翻譯時更動。 身為華文小說最重要的英譯者之一,葛浩文說:「懂外國的讀者、外國文化,才會明白為什麼是這樣翻譯。」如何讓外國讀者從作品中感受兩岸文化,則是身為譯者一直致力的。葛浩文表示,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且偶爾脆弱的關係。」 半個世紀過去了,葛浩文回顧這過去五十多年,在台灣有他成長的痕跡,學習國語的道路,很多難忘的回憶,在他翻譯過的台灣作家與作品,更有許許多多令他敬佩的台灣人。「我熱愛台灣的種種,經常跟朋友說台北是我的第二個故鄉。總之,台灣、台北,我都喜歡!」 前一篇文章 騎機車跑全島 留下土地聲音 下一篇文章 村上春樹在台灣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 【書市隨筆《水豚工讀生》】不同身分 擔負不同任務【閱來悅愛《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自在演奏自己的人生【書頁微光《血汗AI》】人工智慧背後 被忽視的隱性勞工【圖文書《失物博物館》】失去了不會再回來?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