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葛浩文 從軍官到華文翻譯家

郭士榛 |2016.02.14
3540觀看次
字級
面對一桌子的媒體人,葛浩文一派輕鬆,用他熟練的中文談他的翻譯,談他與台灣的不解之緣。出生美國的葛浩文以翻譯華語文學聞名,在中國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厄普代克則喻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接生婆」。圖/九歌出版提供
葛浩文稱年齡相仿的黃春明為「阿明」,翻譯黃春明的作品《莎喲娜拉.再見》時兩人才30歲。圖為葛浩文與黃春明夫婦。 圖/九歌出版提供
《紅高粱》的翻譯開啟和莫言長達二十年的合作關係,也為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立下汗馬功勞。圖為葛浩文與莫言在瑞典合影。圖/九歌出版提供
回顧過去五十多年,葛浩文經常跟朋友說台北是他第二個故鄉。圖為葛浩文簽書時簽中文名。圖/九歌出版提供
英譯為台灣文學開啟被世界看到的可能,左起為葛浩文、余光中、齊邦媛、高天思的後面是輔大教授康士林與筆會編輯。圖/九歌出版提供
《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葛浩文的半世紀台灣情》 作者:葛浩文 出版社:九歌圖/九歌出版提供
面對一桌子的媒體人,葛浩文一派輕鬆,用他熟練的中文談他的翻譯,談他與台灣的不解之緣。出生美國的葛浩文以翻譯華語文學聞名,在中國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厄普代克則喻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接生婆」。圖/九歌出版提供

文/郭士榛

面對一桌子的媒體人,葛浩文一派輕鬆,用他熟練的中文談他的翻譯,談他與台灣的不解之緣。出生美國的葛浩文以翻譯華語文學聞名,在中國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厄普代克則喻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接生婆」。

一九六二年,當時二十三歲的葛浩文剛自美國海軍軍官訓練學校畢業,被派到台灣工作。「我當時連台北、台灣都分不清楚,沒想到會在這裡度過人生的黃金時期」,並從一句中文都不懂,到成為世界一流的華文翻譯家。但翻譯家葛浩文,這回不翻譯,而是執筆記錄自己從美國駐台軍官轉變成翻譯家的心路歷程,新書《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葛浩文的半世紀台灣情》,說出一個異鄉人如何將台灣文學帶到國際舞台上。

瘋狂愛上華語文學

踏上「寶島」台灣的這位美國年輕軍官,在台住日式平房,身穿唐衫棉襖,熱愛美食與書店,退役後仍留台學中文,開啟他走進華文翻譯的契機。葛浩文說:「我是被美國海軍派去中美協防司令部服兵役。當我從美國海軍軍官的訓練學校畢業後,長官告訴我,他們打算派我去台灣工作。隔幾天那個長官把派遣書遞給我,我接過來一看,愣住了。不是去台灣,是去台北!我氣急敗壞的問他,「到底是要我去台灣還是去台北?」

葛浩文回想,二十三歲的他被派到台灣當通訊官,後來又調到日本,上了一艘驅逐艦,眼看就要被派往越南,葛浩文於是申請返回台灣。二度回到台灣,他開始隨一個東北人學習中文,「葛浩文」便是這位老師起的名字。在台北待到退伍後,葛浩文沒有馬上回國,而是決定要留在台灣學好中文,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繼續進修,直到得知父親罹癌,才結束留學生涯。葛浩文說,不少人問他中文在哪裡學,他都會告訴對方「台灣」。

「那時外國人學中文的風氣並不風行,當時學生只有我一個是美國人」,接觸中文學習後,過去不愛念書的葛浩文說:「學習中文的經驗非常快樂,也讓我瘋狂愛上華語文學。」

生命裡溫暖的貴人

回到美國後,葛浩文申請進入舊金山州立大學就讀,讀了第一本中國小說《八月的鄉村》。在舊金山畢業後,他決定進入印第安那大學繼續攻讀博士,並開始攻讀中國古典文學,譬如元雜劇、魯迅及其他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讀譯本也讀原文。

葛浩文表示,在台灣的留學期間他便試著翻譯黃春明、王禎和的作品,曾將本土文學家黃春明、陳若曦、白先勇、李昂、邱妙津等人的作品翻譯成英文、帶到國際。他稱年齡相仿的黃春明為「阿明」,一九七六年兩人都還是三十歲左右,葛便翻譯了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黃春明特地開車載葛浩文去看「莎」書中九彎十八拐的山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到現在我還是不敢在山中開車」。

翻譯之路是孤獨的,但他身旁不乏文壇知交,他感懷前輩孫陵、周錦、張蘭熙、柏陽,視他們為生命裡溫暖的貴人;與他結識者尚有瘂弦、白先勇、陳若曦、劉紹明、夏志清、王德威等。

葛浩文事業的高峰,則是翻譯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紅高粱》。葛浩文表示,《紅高粱》同時由企鵝出版公司和英國海尼曼出版公司出版,一九九四年企鵝公司出了經典版。《紅高粱》的翻譯開啟了葛浩文和莫言長達二十年的良好合作關係,也為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立下汗馬功勞。

德國漢學家顧彬曾指出,若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時,也有大陸作家、讀者質疑葛浩文的翻譯刪修幅度過大。對於以上兩種說法,葛浩文表示:「都不真實」要說自己的譯筆標準,他說:「沒有直譯、沒有意譯,只有『葛』譯!」

讓台灣文學亮出世界

「葛譯」近半世紀,葛浩文完成了六十五部華文長篇小說的英譯,藉由葛浩文的妙譯,李昂作品《殺夫》問鼎國際文壇。英譯為台灣文學開啟被世界看到的可能,葛浩文與他的妻子林麗君都認為,台灣作品有自己的優勢。「台灣的小說,像是煮一碗好吃的麵,除了談麵的作法,還揉入文化認同等議題,在故事外有哲學思考,已然創造出自己的文學傳統。」

葛浩文直言,在美國出版華文作品,除了文學價值外,也必須考量某些政治因素,免不了得和官方打交道,他進一步透露,「有時候台灣再怎麼好的作品也不願意出,中國再爛的書卻一定要出。」

比較翻譯兩岸小說的難易,葛浩文認為「台灣小說難譯,有些古典風味很難表現出來,必須推敲、安排,要讓英文讀者閱讀時的反應和中文讀者差不多才行。」大陸作品的難譯處則在於「寫得太快」,有時幾十萬字的小說,編輯又被要求一字不能改,常有些前後細節的不合理處,而國外的出版社或編輯,遇到這樣的問題往往會進行刪節,以致於有些華文讀者認為是葛浩文翻譯時更動。

身為華文小說最重要的英譯者之一,葛浩文說:「懂外國的讀者、外國文化,才會明白為什麼是這樣翻譯。」如何讓外國讀者從作品中感受兩岸文化,則是身為譯者一直致力的。葛浩文表示,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且偶爾脆弱的關係。」

半個世紀過去了,葛浩文回顧這過去五十多年,在台灣有他成長的痕跡,學習國語的道路,很多難忘的回憶,在他翻譯過的台灣作家與作品,更有許許多多令他敬佩的台灣人。「我熱愛台灣的種種,經常跟朋友說台北是我的第二個故鄉。總之,台灣、台北,我都喜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