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選舉前,爆發了周子瑜國旗事件。這個南韓女團TWICE的台灣十六歲女孩,因遭「檢舉」為台獨,引來大陸網友圍剿,國人同感憤慨。蔡英文表示,「拿中華民國國旗」是代表「對國家的認同」,不應該被打壓。
民進黨不認同中華民國,在元旦升旗等各項場合,若非不參加,就是不向國旗敬禮,擔任公職宣誓就職時背向國旗。蔡英文在選前的政見發表會,也一直以「這個國家」代替中華民國。此刻談國旗與國家認同,頗顯突兀。
台灣孩子自小看中華民國國旗,在國際場合若張起中華民國國旗,並因此而感動落淚例子不少,周子瑜不是唯一「視中華民國國旗為理所當然」的人。但陳水扁執政時修改教科書,自「七年級」一代起,產生國家認同混淆,甚至有認為慰安婦是自願的。
蔡英文選後記者會罕見地掛出中華民國國旗,並說「團結、壯大這個國家,是我做為中華民國總統最重要的責任。」此舉此言對台灣內部、對大陸都傳達一個明確訊息:「我們是中華民國」。然而,蔡英文是否從此認同中華民國,卻遭人懷疑。
政治學是「政治科學」,但實際的政治活動中,很難做到科學的理性,更多的是訴諸人的感性。美國一九六四年總統選舉中,高華德代表極右翼參選,他主張法律與秩序,甚至主張「極端不是罪惡,溫和並非美德」。
去年的歷史課綱微調引發爭議,也缺乏科學實證精神。爭辯各方多的是情緒,而少有英國學者斯特凡.斯特恩所說「基於科學的微調」。科學講究證據,不是詭辯,不要偏視。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卡繆主張人道主義精神,被視為「年輕一代的良心」,他曾說:「荒謬的東西絕不會帶來解放,只會帶來禁錮。」而一面國旗讓人看到民進黨的禁錮,再度執政,治理它原本不認同的國家,有一種不真實之感。
對第三次政黨輪替,作家侯文詠表示:「陳水扁、馬英九勝選那一夜,人們充滿了希望」,但經歷多次鐘擺效應,激情消褪,取而代之的是懷疑,「民主制度教我們反對『錯的價值』,但不代表我們能因此建立『對的價值』。」
有外國友人問侯文詠,「台灣人平常和善、樂於助人,為什麼到了選舉,個個變成仇人?」他答說,藍綠長期對立讓台灣人「只學會反對」;但光會反對,無法建立任何正面價值。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也指出,台灣逐漸失去「想法」的競爭力,充斥太多廉價民粹的想法、神主牌的想法或意識形態的想法。這些落伍的想法,是阻礙台灣社會進步的最大敵人。
陸委會前副主委鄭安國表示,蔡英文最近有關兩岸關係的言論柔軟了許多,但希望不是「務虛」。他並質疑,民進黨執政後,在社會、文化、教育方面是否會有扁政府的「去中國化」作為,將影響兩岸互信關係。
「為了對立,我們消耗太多能量」,侯文詠認為,台灣最需要的是,放下對立,建立互相傾聽、包容與尊重的社會。蔡英文習慣「想想」,宣誓就職時要怎樣面對國旗,也許要「想想」十六歲周子瑜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