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寂靜 瀕臨危機的自然資源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2016.01.21
1332觀看次
字級
江心靜用現代水墨創作〈雪光夢影〉,傳達淨琉璃的寂靜世界。圖/林存青
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中的春天瀑布。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在中山堂聆聽旅美新生代音樂家演奏室內樂,當旋律停止,三位提琴家沒有放下手中的弓,鋼琴家的手也沒有離開鍵盤,彼此用眼神和身體交流,無聲的休止符流洩,全場安靜,沒有一個人拍手……直到鋼琴再度響起。那個短暫片刻,時間慢下來,台上台下共享言語難以形容的共鳴、感動,以及寂靜。

這分寂靜不是憑空得來的,音樂廳的隔音設備要隔絕都市和建築物本身的噪音,又要在吸音效果和餘響時間中取得平衡,樂音才能夠充分混和,最重要的是觀眾一齊靜聲的默契,想想看,如果有人在現場使用電鑽,那是多麼恐怖的情況?

最近看了一本書《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是獲得艾美獎的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他說:「寂靜其實是一種聲音,也是許多、許多種聲音。寂靜不是指某樣事物不存在,而是指萬事都存在。」他的工作是蒐集大自然各種聲音,曾經環遊過世界三次,但他發現在美國要找到以小時計算沒有任何人為噪音干擾的自然聲境(soundscape)愈來愈困難,即使是國家公園深處,寂靜,已經成為瀕臨危機的自然資源,極需拯救。

書名指的是一顆奎魯特部落長老送的紅石,戈登把那塊紅石放在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擁有全美最長的無噪音間隔期,希望藉由立法保護這一平方英寸的土地不受噪音干擾,就能維持國家公園一千平方哩的靜謐,以供現在及未來的世代有機會享用它們。簡單來說,就是讓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成為禁飛區,排除班次密集的噴射客機和觀光直昇機的轟隆巨響。

戈登如詩優美的文字和充滿啟發性的觀點,打開了我的耳朵,不,該說是全面檢測我的「聽覺地圖」。

筆者年輕時與好友存青單車環遊世界,用最緩慢的方式在地球上行走;曾於加州海岸,聽到海豹群徹夜如狗叫的求愛聲;也在標高超過五千公尺的唐古拉山,聽到猛烈而來的冰雹打在泥濘路上如數百萬顆小鋼珠滾地……這些細微變化無窮的聲響,如同上天的禮物,總是觸動內心最深處,感受到與萬事萬物連結在一起的圓滿,一場豐富的心靈饗宴。這些早已淡忘的美麗片刻,在戈登的召喚下,忽然都有了意義,原來這就是「寂靜」。

然而,在一座城市醒來,傾聽自然的難度遠高於荒野,荒野寂靜,鳥兒以黎明大合唱讚頌新生,城市夜不眠,隔壁夫妻吵架、對面改裝機車店的引擎爆裂聲不絕於耳、大貨車輾過路面的巨響由遠而近,由近而遠,吵得不得安寧,不能休息充電,白天的序曲如何開始?

現代人長期處在噪音超過安全量的有害環境而不自覺,如同四周都是電鑽聲,身心承受莫名壓力,無法放鬆。如果你在走路時,可以聽到自己的腳步聲,恭喜你,表示你體驗了寂靜;如果沒有,請從消除周遭的人為噪音開始,一點一滴,讓寂靜包圍,你會聽到麻雀在陽台上嘰嘰喳喳、雨打在地面淅淅瀝瀝、怒吼呼嘯的颱風伴隨重物掉落的聲音……

真正打開耳朵,如同人類先祖運用聽覺感知環境,那一刻的狂喜,只有親身體會過才能明白。

意猶未竟,上網試聽戈登所有的義賣作品,最終買了《流水》(Flowing Water)專輯,整整三個小時,從洞穴滴水、雪融、山溪、瀑布到激流,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是空氣中的十倍,戈登記錄石頭在水中翻滾,泡沫沖刷河床,沒有一刻重覆的水之交響樂,在書房一遍又一遍地聽,彷彿置身水邊,聆聽老莊柔弱如水的道理,身心深深受到洗滌,徹底放鬆,中斷的《海洋心象》系列,忽然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充滿無限的可能。

寂靜,珍貴的自然資源,可能失去,也可能復得。

附註: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官網:

http://onesquareinch.org/

戈登.漢普頓的義賣作品

https://soundcloud.com/

quietpla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