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玄
台北歷史博物館園區角落裡,有塊岳飛題字的「還我河山」石碑,這四個字,四十多年以前,常出現在街頭巷尾牆上的標語裡。但,近年來,卻不再有人提起這四個字了。記得小時候,政府還喊著要反攻大陸,所以,「還我河山」就是理所當然的口號用詞;現在的年輕人,大概都不知道這個曾經熱門過的用詞了。
文與圖/中玄
台北歷史博物館園區角落裡,有塊岳飛題字的「還我河山」石碑,這四個字,四十多年以前,常出現在街頭巷尾牆上的標語裡。但,近年來,卻不再有人提起這四個字了。記得小時候,政府還喊著要反攻大陸,所以,「還我河山」就是理所當然的口號用詞;現在的年輕人,大概都不知道這個曾經熱門過的用詞了。
去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中正紀念堂曾舉辦「抗戰真相特展」。特展中,有個大幅的「抗日戰爭中華民國全圖」立體地圖,以數十個大大小小的亮星呈現各次有影響力的戰役地點,令人印象深刻。好久沒有見到這種秋海棠形狀的中華民國地圖了,大約四、五十歲以上的人,以前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中華民國領域,就是這個樣子呢。
不知什麼開始,所謂「中華民國」,已變成「台澎、金馬地區」、變成「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台北」,甚至只叫「台灣」……等等自我縮小領域的用詞,以至於這地圖,年輕人都陌生了。
以前政府想反攻大陸,喊出「還我河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想重返「中華民國」領域,在二、三十年前開始,已被譏為「空想」。但,空想至少凝聚了民心,創造經濟奇蹟和富足的國力。現在,政黨林立,號稱民主,國家認同卻分歧,大家不團結之結果,經濟也開始衰退了……
去年也是台灣光復七十周年,但現在連「光復」兩字,在修訂教科書過程中,竟也成為爭執的字眼,看來,「光復」兩字,以後也會不容易看到了吧!
還好,國家檔案局還保存這些用詞的文獻。去年年底,國家檔案局舉辦「台灣光復檔案展」,反映了台灣光復七十年來的歷史和發展,吸引民眾前往參觀,了解台灣曾經「光復」的歷史。
各時代使用過的字眼或用詞,甚至於地圖文獻,都是歲月、時代的見證,希望大家不要輕忽其歷史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