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停滯,重大建設延宕,藍綠對立,人均所得原本超越南韓,如今落居四小龍之末,從經濟、能源、教育到少子化與高齡化等議題,台灣均面臨嚴峻的挑戰。選戰激情過後,今日舉行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以及第九屆立委選舉。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選民,務期秉持理性,選出能夠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未來領袖。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以失去的二十年形容台灣過去二十年政治內耗、經濟停滯的困境。以桃園機場捷運為例,自一九九六年由民間公司投標,歷經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等三位總統,十五位閣揆,花費新台幣一千兩百七十七億元,通車時間一延再延,五度跳票,迄今無法確定。反觀大陸的高鐵興建,從無到有,十多年來完成總長度一萬九千多公里,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相形之下,台灣的政府效能顯然太差。
在人均所得方面,一九九四年台灣為一萬兩千多美元,高於南韓;到了二○一四年,南韓已達兩萬八千多美元,台灣僅兩萬兩千多美元,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展望未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走緩,加上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的出口對大陸市場依賴度非常高,短期內難有起色。
馬英九總統任內規畫多項政策,包括簽署兩岸服貿協議、貨貿協議、推動自由貿易區等,儘管立意良好,卻遭遇反對而窒礙難行。追根究底,過去威權時代講究的精英決策模式,到了二十一世紀必須改弦易轍,應廣納群眾智慧,讓年輕人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反思,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注意資訊透明化,建立公開資訊平台,讓年輕人參與政策討論,才有助政策推動。
這幾年來社會運動興起,年輕世代在低薪與高房價的壓力下,紛紛走上街頭,表達心中不滿;並以實際行動關心社會議題,未來領導人必須正視年輕世代的聲音,爭取年輕人信任,進而推動必要的改革。
台灣要走出政策內耗,經濟停滯的困局,必須拋棄舊思維,從依賴骯髒的能源轉向乾淨能源;在追求經濟成長之際,也須兼顧社會公平正義、環境永續,達到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
台灣的經濟已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不能再依賴微利代工模式,滿手現金苦無投資機會的大企業必須強化研發部門,如投資清潔能源等相關科技,一方面降低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降低碳排放,另方面轉型為綠色經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留給下一代更乾淨的未來。
面對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諸多挑戰,未來新領導人必須帶領台灣實施必要的改革。這些改革可能被利益團體阻撓,被短視近利的政客扯後腿,新領導人除了提出願景藍圖,廣納天下英才,更須有堅定的意志與改革的決心,才能突破萬難,讓台灣的經濟脫胎換骨,更上層樓。為了台灣的未來,今日一定要理性地投下手中選票,選出台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