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者/張振松
繪者/張振松
文化繪本以精緻的繪圖展現某個地方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然而,最困難的,莫過於「文化紀錄」的同時,兼顧故事的可讀性,吸引孩子的目光。
「走訪澎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我認為絕對是散布城鄉各處,兼具美感與歷史人文的老厝了。無論風華依舊的大宅,還是頹圮破舊的古宅,都是最能表現澎湖之美的元素。」畫家郭金昇在日前甫出版的繪本《我家的隔壁的隔壁》中,談到個人參與澎湖縣文化繪本的心得。
這位現任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的作者,為了完成兼具「語文教育」與「文化保存」的繪本煞費苦心,下筆前,先是消化苦讀了一堆與建築、古厝等相關資料,但透過繪本的繪製,也讓他對澎湖的歷史人文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無論是一磚一瓦,一窗一室,歲月與人文藉著老厝訴說了澎湖的歷史,展現澎湖的風華,也建構了澎湖獨特之美。」他說。
事實上,個人曾舉辦過兩次水彩畫個展與多次聯展的郭金昇,已不是第一次為澎湖縣政府創作,二○一四年他與曾獲五座圖書金鼎獎的黃惠鈴一起合作《蔬菜的島》,也頗受好評。
兼顧紀錄與故事創意
文化繪本以精緻的繪圖展現某個地方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然而,最困難的,莫過於「文化紀錄」的同時,兼顧故事的可讀性,吸引孩子的目光。
畢業於師大圖文傳播研究所的黃惠鈴說,剛接下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委託的繪本後,腦袋一閃而過的竟是幾位前輩的作品,頓時壓力罩頂,最後決定顛覆過去傳統的形式,從生活與孩子的視角,回望澎湖故鄉的文化與一景一物。
她選擇以「家」為主軸來詮釋澎湖,故事以第一人稱述說,「這房子,是我們全家人的小宇宙。」一句話闡述了家庭的重要,「大廳兩側的廂房,是阿公和大伯睡覺的地方。房間的上方,還蓋有『半樓仔』。我記得堂哥說過:『噓!這裡堆放許多雜物,如果仔細找,說不定有寶。』現在堆放最多雜物的,是大廳前方對稱的間仔。那裡是爸爸結婚前所住的房間。」描述了古厝裡的原有格局。
終年強風吹拂的澎湖,過去興建房子時只能順應大自然的法則,人們以就地取材的硓(石古)與石灰岩建成冬暖夏涼的房子,平頂形式的屋頂「磚坪」,是全家人乘涼、曝曬作物的好地方,古厝的壁面與窗櫺等裝飾則展現老祖宗智慧的傳承與藝術。
隨著時代演進,目前在澎湖當地遺留了不少年久失修的古厝,或許牛舍、豬舍,也可能是水井或菜宅,早已人去樓空,但這些老宅邸為澎湖保留了先人生活的珍貴記憶。
領受澎湖靜安美好
與《我家的隔壁的隔壁》同時出版的,還有《晃晃老師的禮物》,繪者是創作近五十冊圖書、且屢屢獲獎的張振松,他的作品無論是《晒棉被的那一天》、《目連救母》、《老鼠捧茶請人客》、《回家.回部落》、《阿金的菜刀》、《田都元帥》……等都曾獲選為最佳童書。
張振松說,在創作期間,澎湖的碧海藍天讓他想起十歲前居住的嘉義鄉下,不同的是澎湖的天空更乾淨、更藍,讓人不自覺的沉澱在恬靜的蔚藍。
「伴隨著海濤聲,鄉愁與幼年記憶自然流露。在筆下的藍天中,如同畫著故鄉的故事。繪製此書期間,恰逢人生一些挑戰,五營的題材是保護家園,我也肩負著一個家的護衛者,我該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呢?思緒與畫筆同時敲擊著。期望有機會再重返沙灘小屋,帶著我的家人,領受澎湖的美好。」
與他合作《晃晃老師的禮物》的莊世瑩,現為繪本館資深義工及講師,平日就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她感激三十年前作田野調查時鄉親和長輩的協助,沒想到三十年後居然有機會將田野的成果和經驗轉化成兒童圖畫書的故事。「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尊與自重,讓我真正學到敬天愛人的意義。希望我的書寫是文化接力傳承中的一棒,而且我們的孩子能勇敢的接下棒子,向未來大步走去。」
「我有五個好朋友:東武、南興、西吉、北辰和中柱。放學後,我們最喜歡一起去游泳、釣魚、挖蚌貝。海邊廢棄的碉堡是我們的祕密基地,大家幻想是守衛村子的『無敵六人幫』。」故事中,她安排一位來到澎湖代課的「晃晃老師」帶著「無敵六人幫」和同學們,體驗最特別的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