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蒹葭與秋荷深秋即事 (上)

文與圖/陳牧雨 |2015.11.17
2358觀看次
字級
遊藝筆記 蒹葭與秋荷深秋即事(上) 圖/陳牧雨
遊藝筆記 蒹葭與秋荷深秋即事(上)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一首婉約動人、內容卻是極其簡單的情歌,雖歷經千年,每到秋天,依然常常被世人想起而傳頌。

詩分三段,第一段說:

蒹葭即蘆花,秋天到了,水邊的蘆花白了,清晨蘆花上的霜露變得厚重。思念的人在水的另一方,想要渡水去尋她,卻因為遙遠且多阻礙,無法達成心願。

其餘兩段,說的大體與第一段略似。思念的人從「在水一方」變成「在水之湄」、進而成「在水之涘」。道路也由「到阻且長」變成「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躋」是險峻、「右」是曲折,皆是難行的意思。意思雖近,用詞不同,因而形成了詩歌的韻律感。簡單而美麗!遣詞用句與內涵均是如此。

台灣的溪流少見蘆花,秋天蒼白的一片是芒花。芒花在台灣又被稱為「菅芒」。這「菅」字是「草菅人命」的菅,原本念「ㄐㄧㄢ」,只有在這裡形容芒花的時候才念作「ㄍㄨㄢ」。

在我的認知裡,芒花比蘆花漂亮,蘆花有點土黃,芒花純白一片,有時白裡帶紅,一大片一大片在秋天的溪流或在山上,隨著秋風擺盪的花穗,煞是美觀!

有了這樣的美麗,在加上思慕美人的情懷,於是淡淡的思念,就這樣隨著秋風的吹拂,拂過了浩瀚的時空,化成濃濃的情懷,達千年而不散!

唐朝李商隱有一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詩: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首懷念朋友的七言絕句,除了第二句提到淡淡的「相思」之外,其餘三句完全不涉情感,都是寫景的句子。然而思念之情卻濃得化不開。這是詩人的厲害之處。而「留得枯荷聽雨聲」也成了詠荷的名句。

雨聲或許擾人清眠,然而徹夜未眠,或許聽得雨聲,也可稍解寂寥吧?

因此古人種芭蕉聽雨:「一點芭蕉一點愁」;秋夜聽梧桐雨:「一聲梧桐一聲秋」,以及「留得枯荷聽雨聲。」這可謂是古人的「聽雨三聲」!

另外,宋朝許棐也有一首〈枯荷〉的絕句:

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

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

荷葉初開時浮在水面圓如錢形,稱為青錢。所以,這首詩是以暮秋的殘荷與初春滿池的青錢作為對比,一盛一衰,來比喻人生盛衰各有時,所以得失也就不要太計較了!

說得也是,蓮池初春時疊滿初荷、盛夏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誰會想到暮秋時「萬柄綠荷衰颯盡」的景象!

人生不也這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世事滄桑本如此,富貴繁華如一夢,不信,那天走過植物園去看看滿池衰敗的枯荷,便可了解其中的深意了!

《紅樓夢》裡,也有一段與李商隱這首枯荷有關的情節,順便抄錄在這裡: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哪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