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在《華嚴五教章》中以「十異」(十種不同)來證成一乘之教(指《華嚴經》)何以優於三乘之教(指他經),其理由所在。
所謂「十異」是指時異、處異、主異、眾異、所依異、說異、位異、行異、法門異與事異。分析之:
一、時異,法藏云:
「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說,猶如日出先照高山等……又,此即是時因陀羅網等故,即攝一切時,若前若後,各不可說劫,通前際後際,並攝在此一時中也。三乘等不爾,以隨逐機宜時不定故,或前或後,亦不一時收一切劫等。」
這是講說法「時間」的不同。佛在二七日說華嚴,是日照高山、最初、最根本之法。又以別教一乘(即《華嚴經》)乃融攝三世於一念,故就「說時」而言,便無前際、後際之分。
若以現代語言來說即指世俗所謂的「時間」在華嚴會上並不存在,它打破了前後的關係,也打破了「相續不斷」的概念。呈現出一時攝一切時、一劫攝一切劫,猶如因陀羅網一般分秒時刻互相融攝,這才能徹見《華嚴經》的本質。
二、處異,法藏云:
「謂此一乘,要在蓮華藏世界海中眾寶莊嚴菩提樹下,則攝七處八會等,及餘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並在此中,以一處攝一切處故……三乘等則不爾,在娑婆界木樹等處,亦無一處即一切處等。」
既然前述「時異」──沒有「時間」的限制,當然也無「空間」的障礙,此乃「處異」的根本原理。
處,指的是「說法地點」,也就是「空間場所」。法藏說《華嚴經》是佛於「蓮華藏世界海中眾寶莊嚴菩提樹下」所說,此話完全顛覆傳統。
因為佛成道的菩提樹原在娑婆世界的摩竭陀國,在本經中卻由娑婆世界的、穢土的、固定場所的、摩竭陀國的,轉化為華藏世界的、淨土的、非固定場所的、融攝一切處的。
以要言之,場所、境域在此由人間昇華至非人間;空間已擴充至十方法界,不再是局限於一隅,達到「無一處即一切處」的境地,無法以世俗的框架、領域限制,是為「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