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關係 鴉片戰爭到大國崛起

文/戴定國 |2015.10.25
2419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二○一五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走訪英國,女王以皇家排場親自迎接。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開火,整整一百七十五年,距離中國簽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則為一百七十三年。這場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鎖的大門,標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開啟了中國的「百年屈辱」。

中國近兩百年來的衰退及復興,都與英國脫不了關係。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後,兩國強行要求在北京駐使,促成清廷在一八七○年代正式參與國際外交活動,中國的第一個駐外使節,是駐英大使郭松燾。

中國被迫走出鎖國,參與國際外交,不能說是壞事。就如同近三十年,中共實施改革開放,向世界敞開大門,從而經濟飛速成長,國力增強,成為新崛起的大國,與美國分庭抗禮。至於英國,被俄羅斯鄙夷稱為「那個小島國家」。

林則徐函女王 曉以大義

曾讓中國受盡屈辱的英國,如今展開雙臂擁抱中國。全盛時期的英國傲視全球,對林則徐禁鴉片而發的《諭英國國王書》,維多利亞女王不予回應。如今伊莉莎白二世和藹可親,與習近平共乘黃金御馬車。中國領導人由羸弱的清代皇帝,換成自信十足的習近平。

現代國家無不強調國際觀,視為國家強勝之道。清代中國的「天下觀」,也許正是中國積弱不振的主因之一。

在廣州禁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認為,販賣鴉片以英美兩國居多,英國國王雖是個小女人(時年二十一歲),但美國沒有國王,就只傳諭給英國。一八四○年,發出《諭英國國王書》,對英國「曉以大義」。

中國歷史學者端木賜香五月談此國書「可笑」。如以「天子」自居,「洪惟我大皇帝撫綏中外…。」如表揚英國王「進貢」,富庶全靠天朝恩惠:「貴國王累世相傳,皆稱恭順…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是以天朝柔遠綏懷…。」英國外交部拒絕接收此信,泰晤士報全文發表。

習近平訪英前一周,維也納大學教授夏白鴿的〈中國人難以走出的『天下秩序』觀〉一文發表,敘述中國外交的現代化歷程。

中國天下秩序觀 解體了

一八五三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十一年,美國使臣帶來總統國書,要求到北京覲見皇帝。兩江總督怡良給咸豐皇帝的奏折寫道:「入貢諸國陪臣,抵京後應先習跪拜之儀,從無准其陛見之例。況合眾國素非臣服,竟以敵體自居…。」

奏折反映了中國的「天下」觀,認為美國尚未臣服,因此視為「敵體」。次年,美國使臣要求拜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對方唯一條件是:俯首朝貢。一八七六年,中國首次派出駐外使臣,開始邁向世界外交舞台。「天下秩序」解體。

二十一世紀,時移勢轉,英國對習近平的禮遇,對中國的多方「配合」,使部分西方國家發出「英國為何討好中國?」之思,美國一位退休官員說,「我們看到一個卑躬屈膝的典型案例。」

倫敦條約 不是南京條約

一次大戰後,德國作家奧斯瓦爾德•斯彭格勒發表著作《西方的沒落》,此一寓言式的「先見之明」來得過早,不被認同。如今,美國和西歐人口約占世界十分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卻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不過,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約占全球產出總額的一半,這是現代史上第一次。

西方學者駁斥中國將在本世紀主宰全球的「輕率預言」。認為中國地位上升,主要與人口規模有關。就生活水平而言,還很落後。GDP仍僅西歐的三分之一和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要趕上美國,需要很長時間。

不過,觀察資本流動的方向,可以瞭解英國的「先見之明」。上世紀下半葉的國際經濟,是西方資本流入,援助第三世界。如今,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儲蓄盈餘,而舊日的工業化國家反而依賴這些盈餘,用以解決預算赤字。

英國要重振經濟,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帶來大批合約,假使有「倫敦條約」,也不會是南京條約。

美國建鐵路 百餘年華工到高鐵

今年九月,在習近平訪美前,中美簽署多項協議,包括為美國興建一條高鐵,從洛杉磯開往拉斯維加斯,總長三百七十公里,預計最快明年九月動工。

中國人為美國興建鐵路,不是第一次。整整一百五十年前,美國開始興建太平洋鐵路,長三千多公里,橫貫北美大陸。一八六五年二月,首批來自中國南方的五十名華工走入鐵路建設工地,到工程後期,華工比率甚至高達全體的九成五,大多來自廣東和福建兩省。

當年加州發現金礦,掀起淘金熱。但東部到加州距離超過四千五百公里,陸路難通,得乘船繞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才能到達。至少需六個月時間,過程艱辛,還面臨疾病、事故等的死亡威脅。相比之下,從中國乘船穿越太平洋到加州,只要三個月。

環遊世界八十天 也靠它

剛剛經歷南北戰爭的美國,急於修築一條橫亙東西,連通全美的鐵路,實現政治經濟的統一和發展,為此不惜撥鉅款加速鐵路的建設。一八六三年鐵路動工時,計畫至少需十四年,但僅用了不到七年時間。大量引進吃苦耐勞的中國人,最艱險路段由華工修建,是主要原因之一。

修建鐵路的工程包給兩個公司: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負責鐵路的西段建設,聯合太平洋公司負責東段的修築。兩段鐵路匯合後,宣告美國兩岸開始連成一體,成為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國,真正完整的國家,經濟發展開始進入狂飆期。

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環遊世界八十天》裡,也提到這段鐵路修建的意義:如果沒有它,八十天環遊世界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而已。過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最順也要走六個月,而鐵路建成後只需要七天。

儘管美國人開出的報酬低廉,條件苛刻,但清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出洋謀生對窮苦農民來說,仍不失為一條出路,於是一批批中國勞工踏上飄洋過海的輪船。

在漫長的航行中,成百上千名華工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蜷縮擠在船艙,忍受風浪顛簸。他們既缺乏空氣、陽光,也缺少淡水、食品,許多人因此悶死、渴死、餓死、病死、被打致死或自殺身亡。因此,這些裝載華工出國的輪船被稱為「浮動地獄」。

從華工到工程師 意義深

一百五十年前,中國尚未工業化,只能向美國輸出「外勞」,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則向外輸出高鐵技術。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每次出訪,必向當地國力薦中國高鐵,這是已推行五年的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

更令人矚目的是,大陸計畫興建一條中-俄-加-美高鐵,從東北出發一路往北,經西伯利亞抵達白令海峽,修建隧道,穿過太平洋,抵達阿拉斯加,再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這條長一萬三千公里,時速三百五十公里高鐵列車,兩天即抵達美國。但西方國家對此多表質疑,認為難度太高。

無論如何,從遭受歧視、領血汗工資的華工,到今天的高鐵工程師,這一百五十年的進程,意義深遠。

中國、曼徹斯特關係

年代 事件 主張

1839年9月30日 第一次鴉片

戰爭前 39家公司聯合致函外交大臣,稱中國禁鴉片是對英國的「侵略行為」。

2015年10月 習近平訪英 英國希望中國投資,打造曼徹斯特為第二個全球樞紐。

兩位女王及中英關係大事紀

女王 維多利亞 伊麗莎白二世

登基年紀 18歲(1819年-1901年) 26歲(1926年4月21日-)

在位時間 63年216天 63年272天-

英國國力 號稱為維多利亞時代

大英帝國大幅擴張 大英國協人口23.3億

倫敦:世界最大金融中心

中英關係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火燒圓明園

天津條約換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950年:與中共建立關係

1980年代:香港移交談判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

2010年:首相見達賴,中英緊張

2015年:英國申請加入亞投行

習近平訪英

註: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時間,截至習近平10月20日訪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