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突尼西亞公民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令各界驚訝。它由四個民間團體在二○一三年組成,成員包括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突尼西亞人民推翻獨裁執政二十三年的班阿里政權,「四方集團」(以下簡稱四方集團)促成看守政府成立,解除危機。
茉莉花革命後,新政府上台,並未就此走向民主,培育出民主果實。班阿里下台後,突國動亂不斷,處於內戰邊緣,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四方集團」的用意,是藉由肯定公民團體的努力,讓世人關注茉莉花革命後北非與中東地區的現況。
極端宗教 衝動主導一切
突尼西亞民主看似有成果,仍不乏挑戰與威脅,最大敵人是激進伊斯蘭勢力。據信已有逾三千名突尼西亞人投靠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境內的伊斯蘭國,並放話要回國發動攻擊。
二○一二年,歐美穆斯林爆發反美暴力示威,西方觀察家說,二○一○年從突尼西亞開始的阿拉伯革命已結束,宗教「衝動」主導一切,那些革命追求的民主目標已被拋棄,「阿拉伯之春」結束,「阿拉伯之冬」已降臨。
馬佐基在茉莉花革命後出任總統,他在紐約時報撰文〈阿拉伯之春仍在開花〉指出,伊斯蘭橫跨很廣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光譜,外界不宜只看到極端派系,忽略為數巨大的溫和派。極端勢力的目標不在政治參與,而在製造混亂。阿拉伯世界的「後革命」時代開花不易,但絕非阿拉伯之春已死。
德國總理梅克爾、天主教教宗方濟原是和平獎呼聲最高的人選,「四方集團」從未被關注,以黑馬之姿獲獎,跌破各界眼鏡。梅克爾稱讚是「了不起的決定」。法國總統歐蘭德說:「這對突尼西亞是成功民主轉型的獎勵。」英國首相卡麥隆說,「他們是該地區的希望燈塔」。國際特赦組織說,這個獎是一個「希望的信號」。
這個獎 應給當時年輕人
「全國對話四方集團」組織之一的全國總工會秘書長阿巴希說:「這個獎應該獻給當年罹難的年輕人。希望國人能團結面對挑戰,尤其是恐怖主義。」突尼西亞總統艾塞布西表示,這是對國家共識的肯定。
一名突尼西亞青年因水果攤被警察取締,憤而自焚,二○一一年一月引爆百姓對於政府貪腐和民不聊生的怒火。消息透過手機和社群網站快速傳播,捲起龐大抗議潮,讓極權統治突尼西亞二十三年的總統班阿里下台逃亡,稱為「茉莉花革命」。
二次大戰後的強人政治崛起,包括蘇聯的史達林、伊拉克的海珊、北韓的「王朝繼承」、埃及的穆巴拉克、古巴的卡斯楚;隨著歲月不饒人,有些強人逐漸年老去世,有些如海珊因美軍入侵而被推翻。受茉莉花革命影響,中東及北非陸續出現要求民主的抗議潮,並導致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極權政府相繼垮台,阿爾及利亞和巴林等國也有民眾示威,國際間也稱之為「阿拉伯之春」。
但在阿拉伯之春中被迫下台後,新強人在混亂中崛起。但他們沒有原強人的掌控力,無法協調各宗派,安撫各據一方的軍閥,國家愈來愈混亂。
海珊若健在 中東穩定?
美國共和黨民調領先的總統參選人川普表示,如果格達費和海珊還活著,而且掌握利比亞、伊拉克政權,中東局勢將更加穩定。他這麼說,是在批評國際社會對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施壓。
川普告訴媒體:「這種說法是成立的,你看看利比亞,看看我們做了什麼,簡直亂七八糟。」他又說,「如果你去看看當年海珊執政的伊拉克,看看我們那時做了什麼事,真是一蹋糊塗」,敘利亞肯定「也會發生同樣的事」。
川普說他將「以靜制動」,看俄羅斯繼續空襲敘利亞的結果。他暗示,這或許可讓莫斯科陷入泥沼的「陷阱」。他暗示,蘇聯一九八○年代對阿富汗游擊隊發動戰爭,結果導致蘇聯走上「瓦解」之路。他不主張在敘利亞設立「禁航區」。
九月下旬,伊朗總統羅哈尼在聯合國演說,指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興起,是西方在中東等地區的戰略錯誤所致。「將這些地區變成恐怖分子和極端分子的天堂。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入侵,以及對敘利亞局勢的不當干預,都是這一錯誤政策的例證。」
阿塞德政權 美俄有歧見
羅哈尼指出,打擊恐怖主義必須了解並消除其根源。最近,伊拉克軍方「聯合作戰指揮部」宣布,俄國與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達成協議,將分享激進組織「伊斯蘭國」的情報。美國事前毫不知情,措手不及。
羅哈尼警告,一定要維持阿塞德政權,「第一優先是對抗敘利亞的IS極端份子,然後才是政治改革,否則國家會被恐怖分子掌控。」
羅哈尼與法國總統歐蘭德會面後表示,西方出現「某種程度上」的轉移,不再堅持總統阿塞德一定要下台,這或許是個轉機。
美俄兩強 為何打不敗伊斯蘭國?
阿拉伯的春天,風強雨驟。葉門總統雖然下台,全國卻成為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競逐影響力的殺戮戰場。
葉門自二○一二年起義,反抗執政三十三年的沙雷後,陷入混亂,軍隊分裂為親政府派與反對派。政局不穩加上全球糧食、燃料價格飆漲,葉門五百萬(百分之二十二)人口無法產糧,或買不起食物。
世界糧食組織發言人卡姆指出:「葉門有一千萬人每晚忍著飢餓上床睡覺。葉門的孩童營養不良比例高居世界第三。」
至於敘利亞,總統阿塞德頑抗四年,美歐聯軍扶植的叛軍扳不倒他,反而讓伊斯蘭國坐大,占據半壁江山。敘利亞難民大量逃出國,造成歐洲移民危機。
美國空襲敘利亞及伊拉克已逾一年,俄國加入戰局,各擁護反叛軍和政府軍。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說,到處傳出爆炸聲,但不清楚是哪國戰機所為。
兩大強國空襲,伊斯蘭國日前卻在一天內,攻陷第二大城阿勒坡附近六個村莊。美國決定改變戰略,訓練敘利亞反抗軍,並提供裝備,與庫德族及阿拉伯國家結盟。
伊斯蘭國擴張行動看似受阻,但仍控制敘國北部,及伊拉克摩蘇爾和拉馬迪兩大城。
美國表示,雖然擔心葉門政治不穩,但認為在葉門的蓋達組織是世界最危險的。美俄兩強竟打不敗伊斯蘭國、蓋達,是對手太強,還是美俄及西方聯軍「多頭馬車」,削弱了戰力?
又來了 各國動盪 民主在哪?
伊朗總統羅哈尼說,西方的非和平方針及入侵、占領中東和北非的做法,破壞了民眾生計,催生了極端主義,如蓋達、塔利班、伊斯蘭國,暴力和殺戮像傳染病一樣,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
伊斯蘭國家的人多半搖頭嘆氣說:「又來了。」受到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政府以軍事鎮壓回應,超過八千人死亡。西方聲援反對派,至今內戰沒停止。
羅哈尼說,一個國家不可能利用極端組織,來對付另一個國家政府,而免受極端主義抬頭等後果的影響。付出慘痛代價,但仍在重複這一錯誤的做法令人費解。
如同阿富汗的塔利班,和許多國家內戰一般,都有西方國家的手伸進來,堂而皇之利用軍事制裁。西方國家永遠站在對的位置,他手一指,誰是惡就是惡,誰為善就是善。
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國家也是,被推翻的獨裁者往往都是親美的,但在「民主」浪潮中,獨裁者被拉下台,渴望的民主卻沒有發生,因為保守的伊斯蘭勢力虎視眈眈,左翼力量也觀看著,於是動亂依舊,「民主且正義」的西方世界就強力譴責並干預。
埃及網路鄉民號招群眾上街,反對穆巴拉克長達三十年的獨裁。如同突尼西亞強人班阿里的下場一般,穆巴拉克也下台了。利比亞格達費甚至橫死街頭,陷入群龍無首亂局。埃及民選總統穆西上台後,想要獨攬政權,再度引起社會抗議,持續動亂。
現在,俄國出手了,美國和北約很不滿,但一時間也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措施。美俄兩國分別轟炸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倒楣的還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