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由於入學考試曠日廢時,不論入學大學或高中,為了新生能如期開學,入學考試多在國三或高三下學期就開始舉辦,致使國中及高中學習受到嚴重干擾。不久前,多個教育團體發起連署,呼籲高中學測要延後舉辦,還給高中生完整學習的空間;隨後,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也提出建議,希望國中會考延後舉行,讓國中生能專心學習。完整學習與如期入學孰重?已引起社會普遍的重視,但至目前為止,似乎尚未有讓家長、學生、學校都能接受的兩全其美策略。
在台灣,要繼續升學,就必須參加入學相關的考試。入大學有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用以測驗高中學生是否具備基本的學科知識,足以進入大學就讀,考試時間大多在每年的一月底或二月初。另外,入學大學尚有指定科目考試,通常都在七月初舉辦。
在高級中等學校入學方面,原本有高中聯考、五專聯考、高職聯考等三種考試,後在民國九十年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取代,之後,又變更為國中教育會考,每年五月舉辦,以了解國中學生學習品質並是否已為高中、職或五專入學作好必要的準備。
每年入學考試,最早登場的是高中學測,在每年一月底或二月初實施,此時,學生方才進入高三第二學期,高三下課程內容也就無法納入學測的考試範圍之中。而學測放榜後,學生選擇繁星計畫或申請入學管道入學,等放榜之後,上榜學生已無心學習高三下的課程,但因尚有部分學生要準備七月份指考,為了不干擾參加指考的同學,學校大多會安排其他的活動。結果,高三下學習就變成放牛吃草狀態,高中學習減損一學期,大大影響大學新生學科能力,最後,只好由大學提供額外的教學以為因應。
國中升高中情形與高中升學大學大體相同,國中教育會考在五月中舉行,致使國中教學現場到了三年級下學期,不僅要提前結束課程,還要複習一、二年級的內容。而會考結束後,直到七月初才放榜,中間一個多月的空窗期,無法正常上課,學校只能安排才藝表演、校外參觀等活動,影響國中生三年課程學習的完整性至深且鉅。
入學考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透過考試了解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學習是否已達到應有水準,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透過考試選才,選擇最適合在高中、大學學習的學生。因此,入學考試不應影響上一個學習階段的完整性其理至明;另外,一個有效的入學考試,理應能有效預測學生未來學習成功機率。但這些年來的大學、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卻未能慎重思考上述兩個要項,每年考試時間在前一個學習階段尚未結束之前舉行,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完整性;另外,考科雖多,但哪幾個科目最能預測學生在下一個階段學習的成就?或是否還有其他項目更能預測學生未來學習?卻從沒有深入研究且有詳實的數據提供國人參考;每年僅在技術性考試時間研議、考科增減、題型更迭打轉,終究還是未能達成在多元價值體系之下,落實適性發展理念的願景,更談不上選才多元、中學教學活化、學生學習完整、促進社會流動的最終目標。
入學考試關係國家未來人才培育以及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功能,未來相關改革,不應再捨本逐末,而應從入學考試的基本意義與目標著手,方不會與國人的期盼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