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國際義工 楊蔚齡 柬埔寨的媽媽 擁抱戰地20年 阮愛惠 |2015.10.11 語音朗讀 44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記者楊祖宏、楊蔚齡提供 「國際義工服務」在今日的年輕世代蔚為流行,趁著寒暑假或就業前的人生空檔出國服務,抱持的也許只是「開拓國際視野」、「培養領袖能力」等目的。然而二十八年前,二十八歲的華航空服員楊蔚齡,卻從人人稱羡的雲端服務,驟然改變航道,轉作泥地打滾的難民服務。 圖/記者楊祖宏、楊蔚齡提供 「國際義工服務」在今日的年輕世代蔚為流行,趁著寒暑假或就業前的人生空檔出國服務,抱持的也許只是「開拓國際視野」、「培養領袖能力」等目的。然而二十八年前,二十八歲的華航空服員楊蔚齡,卻從人人稱羡的雲端服務,驟然改變航道,轉作泥地圖/記者楊祖宏、楊蔚齡提供 「國際義工服務」在今日的年輕世代蔚為流行,趁著寒暑假或就業前的人生空檔出國服務,抱持的也許只是「開拓國際視野」、「培養領袖能力」等目的。然而二十八年前,二十八歲的華航空服員楊蔚齡,卻從人人稱羡的雲端服務,驟然改變航道,轉作泥地楊蔚齡在柬埔寨當義工多年,她始終以「兒童教育」為主要工作,深信教育是解救貧困的不二法門。圖/記者楊祖宏、楊蔚齡提供 看到柬埔寨小朋友都有書可讀,能夠健康、快樂成長,是楊蔚齡最開心的事。圖/記者楊祖宏、楊蔚齡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記者楊祖宏、楊蔚齡提供 「國際義工服務」在今日的年輕世代蔚為流行,趁著寒暑假或就業前的人生空檔出國服務,抱持的也許只是「開拓國際視野」、「培養領袖能力」等目的。然而二十八年前,二十八歲的華航空服員楊蔚齡,卻從人人稱羡的雲端服務,驟然改變航道,轉作泥地打滾的難民服務。 當時的楊蔚齡,可不是為了培養能力而為;只因某天執勤,她在泰國曼谷機場看見一群中南半島的華人難民,他們畏縮及茫然的眼神震動她的心,學社工出身的她立即浮現兩個疑問:「他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回台後她再也無法著上空服員高雅的制服和亮麗的妝容,很快地申請加入「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展開國際義工的步履,到泰國難民營服務。至今,她不曾中斷。 楊蔚齡及她所創辦的「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二十多年來為柬埔寨貧困婦女與兒童所作的教育及社會資助工作,不勝枚舉,實在無法用三言兩語盡訴,有心了解的人,或可從「知風草」的官網及楊蔚齡的五本報導文學著作─《邊陲的燈火》、《知風草之歌》、《希望的河水》、《切夢刀》、《在椰糖樹的平原上─台灣知風草的無國界關懷》中見到一斑。 服務路崎嶇 看遍世間業 楊蔚齡可謂台灣國際義工及報導文學的先驅,當年她開始作這份工作時,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她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她憑藉一股「頻上高樓撞曉鐘,不信世間耳盡聾」的熱情,發著「幫兒童讀書、幫病人治病、幫婦女安家」的心願,也找到一些長期支助她的善心人士,跌跌撞撞地,把自己人生的一半,都放在艱困崎嶇的路途上了。 近十年來,楊蔚齡做的服務工作更多,然而除了協會的季刊,卻不見她發表任何文章。「因為工作愈來愈重,服務路途顛簸遙遠,相對精力消耗極大;多年來奔波累積的身心俱疲。有時,寫到一半,常反思,應該不只這樣吧?應該還有事件背後的文化和宗教內涵,應該呈現更深層意涵才夠。」她說。 也許是人到中年,活力和體能有限,讓楊蔚齡看到熱情的侷限;也因為熱情逐漸燒光,她漸漸沉澱下來,看到自己以前輕忽的事件角度。她說:「我思考那塊土地上的有些人,他再窮再苦,每日以淚洗面,靠人接濟度日,但他內心仰賴什麼力量撐下來呢?佛日時,我看到他到和尚廟供養一碗飯,作功德,他向佛陀求願:『但願我兒在外也有人施他一碗飯。』這種信仰的力量,對很多孤苦的人,非常強大。」 但另一方面,楊蔚齡也看見拚著命想要活下來的人,作出一些扭曲是非的事。「以前我會因被騙而生氣,但現在可以理解,那些受苦的人只是想活下來,不是真正要害誰或與誰為敵。當我經歷了一些他人為生存而作的、種種不該作的事,也才體會到人世間的種種『業』。」她說。 用文字般若 傳遞心願力 以前的楊蔚齡,會因為「理解」而去「批判或憤怒」,而現在她的理解是「學習調整」,她笑說:「要怎麼調整,才能既保持太陽般的熱情,並用月亮般的溫暖與氣度去行事。如此,救助工作,就可以更有溫度、更有人性。」 服務工作走過十年、二十年,楊蔚齡認為結果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因為體力和資源都是考驗。「不過,經驗值卻可以乘以十。在經歷戰爭破壞的土地上執行助人工作,有很多困難要解決,所以必須曉得如何轉彎,才能找到繼續走下去的信心。有苦有樂、有阻力也有助力,是服務真正的內涵。」她說。 楊蔚齡之後還是會書寫的,因為這些年她所看到的人事物太異於常情,有太多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厚度,積存在她的胸臆間,總有一天會再透過鍵盤流瀉出來。她猶記得多年以前,佛光山的《普門》雜誌曾採訪過她,當時的採訪者慧慶法師,以「願持一點光明種,散作人間無盡燈」這句佛偈作為文章的標題,這句偈語,至今仍像座右銘般時時浮現她心中。下個階段的書寫,楊蔚齡也會導入她透過服務工作所見證到的文化宗教思惟,用文字般若,傳遞她今生濟世利他的一盞心燈。 以苦為師 用一雙手行菩薩道 楊蔚齡二十多歲就開始吃素,並皈依一位比丘尼。大學時期她在一一九緊急救護的六年義工經驗中,從四千多個狀況各異的個案中,深深感受到「在不經意間,天底下就發生這麼多苦難的事!而我們可以救人一命,多麼神聖!」於是她再也不想浪費任何時間在玩樂及購物上,上課及上班之餘,都投入在義工行列裡。 「然而看多了無常和痛苦,脆弱的心也會產生恐懼;從那時起,佛教的信仰就賜予我守護神的力量;後來我到充滿恐懼的地區去服務,要不是有佛教『大無畏』的精神後盾,根本留不下來。這些年,我又接觸了很多泰國的小乘佛教,也頗為相應,堅定了佛教『以苦為師』的學習法門。」她說。 後來楊蔚齡去到充滿更多恐懼的服務地,內在必須尋求更多的安定,過去研習過的佛教經典,在異地更發揮了力量。戰後的柬埔寨百廢待舉,放眼都是貧病交迫的人民,腳下踩的都是戰時被胡亂丟棄的屍骨。楊蔚齡行走其上,時時向他們默禱:「我來幫助這裡的窮人,請你們不要讓我害怕。我也不會因為害怕而不履行對自己的承諾。」在繁忙的服務工作裡,她無暇作佛門定課,也沒特別持什麼咒語,「我想,一句『阿彌陀佛』也就夠了!」她笑說。 信仰安定心 陪伴度難關 十多年前,楊蔚齡在柬埔寨的「流浪兒童之家」服務時,曾被油鍋燙傷手,因為無藥可敷,她痛到一個禮拜都無法安睡,內在也不斷湧現一種巨大的排斥聲音:「走吧!離開這裡吧!」她恐懼到無法安定自處,深夜時一個人在傳說鬧鬼嚴重的園林內,一邊念佛一邊繞圈急行。 「那是現實壓力和耐力的極力拉鋸,我走來走去慢慢轉移掉內心的恐懼。那真是一種魔考,要不是有信仰,很難疏導那種『熬不過當下』的感覺。『心念』很重要,但我們在最驚慌時常忘了心念的力量,所以平常要靠宗教信仰,把信念維繫住,以免在關鍵時刻抓不到。」她說。 楊蔚齡選擇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困難」的服務場域,二十多年來,舊的困境解決了,新的困難仍源源不絕,「就像蓋房子疊了第一塊『磚』之後,後面就有無數個『磚』要疊。」她笑說。難道她不厭倦、不疲累?她說:「也許因為雙手,一直拉著需要被拉一把的人,知道他們的需要,知道一旦放手他們就全倒了,所以就放不了手。」 媽我回來了 孤兒已成年 她也常祈求千手觀音,祈請祂派人來接手;也曾有人來,但接不住,她只好再用力拉住。「一路走來,道路泥濘不堪,遙無盡頭,對與錯都無法期待,但我願意盡力、幫助更多生命。」她說。 當年和她一起生活在窮山惡水山谷內的孤兒們,而今已成年,有了工作,也成了家;那個手嚴重受傷的男孩、她曾半夜好幾次冒著生命危險,開車帶他到一百多公里遠的大醫院就醫、終於保住手,而今能抱著他的孩子,選在楊蔚齡生日這天回來看她,對著她說:「媽媽我回來了,我帶著孩子來看您了,您是我們永遠的媽媽!」 楊蔚齡感懷地說:「很慶幸能把這些當年很容易夭折的孩子們,從戰亂的年代平安地帶到有電腦的年代;二十年風霜的累積是很寶貴的,以苦為師,苦的盡頭,總能回甘。」 建設喪葬設施 救度亡靈 在柬埔寨從事教育和救助二十三年來,楊蔚齡原以為「教育」可以「除貧」,但多年和貧困家庭的接觸經驗告訴她,貧窮之下的「生、老、病、死」,都是教育的障礙。二○一○年起,「知風草」開始號召台灣慈善人士,捐款在當地建築「義屋」(停屍間)和「化身爐」,從關心活人的三餐和教育問題,延伸到對亡靈的救度。 楊蔚齡說,柬國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及華人村,至今還有一種傳統,不允許客死異鄉及橫死的村人遺體經過村內,但村中又沒有建設停屍間及化身爐,於是這些遺體常被丟在村外大樹下,日曬狗啃,或者隨便燒一燒,不但常驚嚇到上下學的孩子,也造成環境的汙染。 村長來找楊蔚齡幫忙,楊蔚齡回台後徵得資助人的同意,開始在當地寺廟內蓋喪葬設施,讓和尚方便為遺體念經祈福後火化,安送他們最後一程。每次蓋好一座化身爐時,村人都很慎重前來參加剪綵,老人家都說:「終於可以走得安心了,不必擔心像動物一樣,在地上被燒掉。」本來發願蓋一百零八座化身爐就圓滿,後來卻停不下來,目前已蓋到一百一十四座了。 除此之外,楊蔚齡還在過去的戰場村落,為他們建「納骨塔」,她說:「常有人質疑,當社工為何還要作到喪葬部分?對我而言,特別相應的是,除了能有尊嚴地處理偏鄉亡者的喪葬大事,更可以對腳下曾踩過的、戰時沒有好好被安葬的屍骨說:請你們安心吧!」 楊蔚齡感恩協會的捐款人,是他們成就這個無量布施的因緣:「協會長年以來,靠著一群資助人以定期小額捐款維持運作,再加上義賣募款,雖不至斷糧,卻也撐得很辛苦。很高興捐款人信任我們,讓我們除了助學和扶貧,還能在那個曾經屍橫遍野、地雷遍布的地區,擴大作贊普及度亡的心靈救贖。」 前一篇文章 音樂劇導演曾慧誠 力求真善美 用音樂劇耀演台灣 下一篇文章 水墨畫家 陳永模 筆線勾勒佛像 墨染寫意禪思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