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導演曾慧誠 力求真善美 用音樂劇耀演台灣 文/記者阮愛惠 |2015.10.04 語音朗讀 34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音樂劇導演曾慧誠 力求真善美 用音樂劇耀演台灣 圖/耀演劇團提供 《釧兒》在台北西門紅樓舉辦記者會,劇團特別表演了第二幕和第五幕。右為飾演女主角釧兒的張芳瑜、左為飾演男主角阿強的呂名堯。圖/耀演劇團提供 參加記者會的網友表示,第五幕相當催淚。圖/耀演劇團提供 《釧兒》以歌仔戲班為背景,詮釋一段現代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將王寶釧的「等待」,從戲台上延續到現實。圖/耀演劇團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耀演劇團提供 成立於二○○七年的音樂劇團「耀演」,今年進入第八年。按照不成文的說法,表演藝術團體在成立第三、五、八、十年時,都是一道關卡。表演藝術這一行付出很多、報酬卻很少,要靠什麼才能一年又一年走下去?「耀演」藝術總監、音樂劇導演曾慧誠,自然是有他一路走來、始終艱辛的歷程。 音樂劇在台灣的發展才剛起步,「音樂劇導演」在台灣很稀有。演員出身的曾慧誠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當導演;當過導演之後,他發現再也無法離開這個角色。 表演之路 艱苦前進 一九七五年次的曾慧誠,出身於竹北的公務員家庭,從小對音樂很敏感。念新竹高中時他參加了合唱團,之後就決定投考音樂系,主修聲樂。輔大音樂系三年級時,他偶然看到音樂劇《悲慘世界》錄影帶,赫然發現:「唱歌可以更有趣!」於是決定到紐約學音樂劇。他排除了周遭一片「為何從古典轉到流行」的反對聲浪,在退伍四十天後即踏上美國土地,沒學過跳舞、沒學過表演的他,以二十六歲的「高齡」,從頭學起。 接下來的六年歷程,可以拍成一部勵志電影。曾慧誠記得,在每一學期結束後,打越洋電話回家時,總會流著淚跟媽媽說他要回家,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身在此地?這裡的一切難度都太高了!電話那頭,曾媽媽總是輕描淡寫地說:「好不容易考上了,就把它念完吧!現在回來作什麼?賣臭豆腐嗎?」 就這樣,曾慧誠熬過了第一年波士頓音樂學院的學習與準備;接著進入美國音樂戲劇學院攻讀音樂劇表演文憑。畢業後他留在紐約從事表演工作,卻發現所學尚有不足。他想進修,也很幸運地考上紐約大學(NYU)表演藝術研究所。在這裡,他從術科轉向理論的探索,對音樂劇歷史、角色、劇本、表演風格深入研究;他同時有機會接受多位百老匯名師的教導,也在遍地都是演員的紐約市裡觀察音樂劇與人的生活有何關連。他的觀念逐漸形成:「我相信,在音樂劇華麗與形式化的風格中,真實傳達戲劇中所要展現的人生。」 自創機會 贏得歷練 由於在紐約期間,看到太多人都在「等機會」,二○○七年曾慧誠回台時,決定自己「創造機會」,於是和學姐成立了耀演劇團。處女作《喜樂社區》雖直接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演出後卻大受好評,音樂劇製作人楊忠衡看到曾慧誠的功力,敦聘他去當音樂劇《隔壁親家》的導演。「因為導了《隔壁親家》,我從單純的表演者,轉為見證一齣戲從零到登台的編導者,我發現自己還滿喜歡那種感覺的。」他說。 《隔壁親家》讓曾慧誠學到「帶一群人工作」的要領,而不只是在「做作品」。後來他又赴中國大陸演出音樂劇《媽媽咪呀》及推出創作《Daylight》等工作,這些都是珍貴的歷練,一年又一年在台灣音樂劇的園圃裡伸根展葉下去。「作任何事,和人緊密互動時,我內心永遠有一種渴望,希望這個工作能實踐『愛』,能追求『美』!」他說。 每當遇到困阻,除了父母的恩情,年少時期兩位恩師的教誨,亦是曾慧誠心靈上最重要的支柱。竹中合唱團的指揮何碧玲老師說:「作藝術工作,追求的就是生活中的美好。我們常說『真、善、美』,成就『美』最重要的是真誠和善良;想要藝術表現美好,一定要有前面這兩者,作出來的才會美好。」 藝術火苗 永遠不滅 當年曾慧誠決定到紐約學音樂劇時,王秋棃老師是唯一支持他的師長,王老師說﹕「如果你真的很想走這一條路,那你心中對於這件事物追求的火苗,一定要盡力保留它,這是你一輩子要做的事。這個火苗要是熄了,你就達不到你想做的事了。」 曾慧誠說:「這些教誨都令我一生難忘。王老師還說,什麼叫『才華』?唱得很好之外,能夠持之以恆的人也是才華;能好好面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種才華。這些年來作劇團真的很辛苦,但老師教導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想走得長遠,這真是很重要的事。」 日前曾慧誠和高中同學四人聚會,當天他身上只帶著七百元下新竹,心想坐車和吃飯一定夠用了。沒想到一頓飯一個人就要一千多元,嘻笑中同學代付了他的那一份。「同學中有人年收入千萬,我們的情感不變,但生活確實有距離。奇怪的是,他們都說很羡慕我。表演藝術是一種辛苦但好玩的行業,生活自在,但收入不固定。我很感謝父母師長們,他們從不迫使我趨附主流,他們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它特定的價值,並且鼓勵我去尋找自己的價值。我至今仍帶著這份渴望,相信它會帶我去我想去的地方!」 歌仔戲融合百老匯 迸發釧兒 曾慧誠十月八日至十一日要在高雄衛武營榕園北側廣場,推出他執導的最新作品《釧兒》。《釧兒》是衛武營今年度的戲劇旗艦之作,集結了多位高雄在地表演藝術界精英、台灣中生代創作者和新生代表演者,參照百老匯音樂劇流程製作而成。 《釧兒》改編自電影導演澎恰恰二十年前即蘊釀的原創故事。曾慧誠二○○八年時第一次從澎恰恰口中聽到這個故事時就非常喜歡,雖然當時他還沒有什麼資源,但卻當下脫口而出:「澎哥,這個故事給我,我來把它作成音樂劇!」 《釧兒》透過一個落魄歌仔戲班、一段生死相隨的人鬼戀情,講述一個理想與現實衝突、傳統與現代斷離的主題。「澎哥是個超級無敵浪漫的說故事者,表面上這是個淒美的愛情故事,但背後卻有他對這塊土地傳統藝術文化深切的懷念。」曾慧誠說。 因為故事中有大量歌仔戲元素,曾慧誠於是連結了高雄精英歌仔戲團「尚和」的梁越玲團長,以及作曲家李哲藝共同參與製作。他成立工作坊時,資金還不知道在哪裡,他決定先好好地寫,不管何時能演,必須先有好劇本再來找資金。後來幸得衛武營的支持,後續的資源陸續到位。 「澎哥第一次來看《釧兒》排練時嚇到,他覺得《隔壁親家》已是台灣音樂劇的一個高點,但《釧兒》卻是另一個未曾到達過的領域,原來音樂劇可以這樣呈現!」曾慧誠說。 眾緣和合 生命創藝 《釧兒》的豐富和巧妙,因為它是多重表演藝術領域匯聚的結晶。電影導演的原創,加上西方音樂劇導演、本土歌仔戲編劇、作曲家的共同發想和激盪,藝術家都是各有執著的人,但在這個團隊裡,大家卻都能充分溝通,同時納進自己最精專的部分。曾慧誠說:「集體創作在藝術表演裡並不少見,但能如此錯綜交會且和諧融融,卻是非常難得。製作及演出團隊包納了四到七年級的年齡層,我想我這輩子很難再遇到第二次這麼眾緣和合的機會了!」 澎恰恰對曾慧誠而言,是長輩、是厲害的表演者也是明星。第一次要和澎哥見面時,曾慧誠很緊張,那時他是才導過兩部戲的年輕導演。「首次見面,澎哥第一句話就說:『導演你好,你不要太兇喔!』我們相差快二十歲,但在他眼裡,我就是導演,他是演員。拍戲時,他永遠準時到,排練時,他總是在狀況內;改任何台詞,一定先問我的意見。他對我的尊重,對我而言,是很特別的一件事。」他說。 除了澎哥,「尚和」梁越玲團長寫詞和編劇的深厚功力,以及李哲藝老師作曲的實力,都讓曾慧誠嘆服不已。「他們都是我的前輩,卻願意相信我,把東西交到我手上,我很幸運。他們在《釧兒》裡放進了各自的生命經歷,大家都拚了命在成就這件事,我的壓力好大!演出在即,現在我唯一要祈求的,就是老天的幫忙,希望那天不要下雨!」曾慧誠說。 信仰世界美好 努力追尋實踐 曾慧誠的原生家庭是佛道信仰,敬奉觀音、關公和土地公。念高中時,他因緣際會接觸摩門教,並且受洗。「當時原本只是想學英文,但在作禮拜時,看到大家一起跪下來安靜祈禱,有一種很巨大的『相信』的力量,那種力量,是一種誠心,對於希望能發生的事情,很真誠地打開自己的靈魂去作祈求,對當時的我而言,那是很特別的感受。」 但後來因為更進一步觸及到教會中的種種規範,曾慧誠沒有再深入摩門教信仰。「我認為《聖經》中對於『愛』和『接納』的詮釋,似乎比規範還要高。對現在的我而言,『信仰』比較像是內心對世界人事物美好的追尋,而這種追尋,在各個宗教的核心宗旨中都能找到。」他說。 但摩門教仍然帶給曾慧誠今生很大的啟發:「對美好目標的追求,其實是有一些原則必須固守住的。就像耶穌基督講的,要平等無私地愛人,這個愛,最後要實踐出來,不只是一個概念而已。」 曾慧誠現在也常拿著香,跟著媽媽、劇組拜天地鬼神,不管宗教的形式是什麼,在他內心,終極的信仰是:「希望世界美好,並且努力去實踐它。」 前一篇文章 兒童文學家林良 三代的小太陽 童心書寫夢想 下一篇文章 終身國際義工 楊蔚齡 柬埔寨的媽媽 擁抱戰地20年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兒童文學家林良 三代的小太陽 童心書寫夢想律師高瑞錚 堅信教育力量 回鄉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