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輝(右二)、紀蔚然、莊梅岩、黃哲倫等出席亞洲協會舉辦的華裔劇作家座談。圖/王艾香
孟京輝(右一)與廖一梅(右二)的作品《戀愛的犀牛》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千場慶功會,孟京輝帶著郭濤(左一)、郝蕾(中)等主要演員出席。圖/中新社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對孟京輝這位戲劇「玩家」來說,凡不脫離「戲劇」,無論何種形式都能玩轉一下,唯一的目的就是將觀眾引進劇場,而他每一次的創意都刷新了人們對話劇的想像。
中國大陸知名導演孟京輝兩個月前帶領團隊,在北京蜂巢劇場推出「午夜場」——午夜十一點,好戲才開鑼,這在北京算是創舉,但對孟京輝這位戲劇「玩家」來說,凡不脫離「戲劇」,無論何種形式都能玩轉一下,唯一的目的就是將觀眾引進劇場,而他每一次的創意都刷新了人們對話劇的想像。
今年六月,這位以先鋒、實驗著稱的導演推出第一部「浸入式」戲劇《死水邊的美人魚》。劇中只有少量對白,大部分的表演依靠演員的肢體、眼神和音樂完成,他將蜂巢劇場打造成迷宮,十六個演員在各個空間裡來回穿梭、相遇、交談、離別,觀眾可以根據選擇的不同路線觀看不同的表演和劇情。孟京輝說,「這部戲劇混雜了現實和夢境、真實和想像,讓人們盡情體驗。」
一部戲上演十三年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這座由孟京輝經營的蜂巢劇場,目前除了經典的小劇場戲劇《戀愛的犀牛》和《兩隻狗的生活意見》長期駐演外,已成為小劇場戲劇的聚集地。劇場周邊設有餐飲店、咖啡店,推出畫展、攝影展,這些看似與戲劇無關的商業活動,孟京輝說,這是讓人們有戲劇文化的立體體驗。
然而,他的影響力不僅在北京。《錢江晚報》曾寫道:「在杭州話劇演出市場,若要PK出票速度,孟京輝敢喊第一,還真沒人敢吱聲的。」文中細數從二○○八年開始,《戀愛的犀牛》到杭州公演六次,門票總是提前一周賣完,第一次公演時,甚至提前一個月就賣光所有門票,最後不得不臨時加座。而二○一一年另一部作品《柔軟》的兩場票房也超過人民幣一百萬元,創下了當時杭城話劇的最高票房紀錄。
孟京輝在上海,也成了文化的大招牌。今年二月,《光明日報》報導,由於孟京輝的戲劇「駐場」,讓一間名氣不大、硬體設備和地理位置都不顯優勢的劇院,忽然間成了「話劇嘉年華」的焦點。「看看眼下的上海藝海劇院:一樓的大劇場《琥珀》一往情深,五樓的先鋒劇場《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一派歡騰,《戀愛的犀牛》、《尋歡作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張張奪目的海報酷酷地懸掛在牆上,營造出疑似百老匯的氛圍。」
報導中寫道,「好的駐場演出,構成一座城市的『面子』。由於它的持續影響力,就會形成溢出效應,不但容易形成文化產業鏈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會激勵文化產業的積極生產。」
因為困難才好玩
大學讀中文系,大二迷上戲劇,孟京輝曾說,不熟悉他的人,可能會猜想是因為恐懼感和危機感,才能促使他抓緊時間創作、表達。事實上,「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會強求,還是玩兒的心態。一個人生命裡剩下的時間,就像一把攥在手裡的沙子,抓得愈緊,流失得愈快。」他說。
即便是網路時代來臨,他也想讓網路和戲劇結合一下、玩一下。去年由他策畫、互聯網文娛傳播聯合研究中心和北京青年戲劇節合作推出「四十八小時網絡微戲劇」活動,他讓參與創作的團隊在封閉環境內,利用主辦單位所訂的主題或其他元素,在四十八小時內創作一個二十分鐘的短劇。結果十天吸引一百二十一萬次點擊,等於平均每天有十二點一萬人次圍觀。
孟京輝說,網路時代戲劇並不會消失,戲劇人可以利用網路向更多人展示戲劇的思維、邏輯和審美。這次的活動讓他感到振奮的,是作品體現了青年人的創作力和生命力。尤其「優勝作品《失戀博物館》所表達的情感和創作理念打動了我。」
他於是將這部作品重新編排,並且送上舞台,嘗試了付費在線直播和在線「眾籌」,並與觀眾互動,籌組「失戀博物館」,觀眾可以交出失戀有關的紀念品作為展品,這個成功的文創個案在媒體不斷引起話題。
孟京輝說,「互聯網和戲劇結合有難度——舞台藝術與數字藝術的界限到底在哪兒?因為難,才好玩兒,我願意嘗試。互聯網可以成為做戲劇的一種方法,但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需要探索戲劇還有什麼新的空間供我們玩耍,我始終不能預知路在哪兒,但我樂意將實驗進行到底。」
戲劇 重新給了我生命
孟京輝和知名編劇家太座廖一梅,一個導一個寫,創作出中國話劇史上最經典的主題系列,其中《戀愛的犀牛》,演了十三年,是第一部能在國家話劇院演出達一千場的話劇作品。廖一梅說,「孟京輝這個人是我見過的人裡面意志最堅強的。他特別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他,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憤青。」
然而,這位努力向前衝的憤青卻自謙,自己其實是個幸運的導演,「在我創作的旅途上,我遇到了許多優秀的合作夥伴,比如廖一梅、過士行、史航等編劇,也比如莎士比亞、布萊希特等大師。我的夢,是很多人一起幫我實現的。」「我覺得大家在一起真是有緣分,只要我們能一起創造,我覺得這就是一件非常牛的事了。」
他曾在接受專訪時說,自己原本是個不太會表達自己的人,小時候在學校被人欺負了,也不會辯解,只會哭,再加上其貌不揚——眼睛小小長得不討人喜歡,孟京輝說:「我以前特自卑,跟別人交往時謹小慎微,亦步亦趨,沒有自信。說兩句話就臉紅,哆哆嗦嗦表達不出想表達的意思,腦子裡特別想說,就說不出,像個痴呆的兒童。話劇徹底地改變了我的生活,做話劇就必須和別人交流,交流之後還要影響別人,它重新給了我生命。」
放棄教職 重學戲劇
他出生於北京一個機關大院,第一次接觸戲劇是就讀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二年級時,因為學校校慶排了一齣話劇:魯迅的名作《劉和珍君》。
孟京輝演一個沒台詞的角色,跟著「魯迅先生」慰問「學生」,他卻開始對戲劇產生好奇,他拿著飯錢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戲票,看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名作《推銷員之死》,在戲院裡感動到流淚,從此愛上戲劇,三天兩頭坐公車去看戲,或者跟同學一起排戲。
為了戲劇,孟京輝放棄教職,考進中央戲劇學院研究所,在大多數戲劇科班的同學中,他更感到自卑,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有一部好戲來證明自己。大陸《國家人文歷史》記者寫道:「正如他在《等待戈多》演出者的話中所說:『我們曾經一千次的希望,是戲劇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選擇了戲劇,這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
孟京輝因為這部《等待戈多》開始引起同行注意,顛覆許多人對戲劇的看法,看完才發現「原來戲劇可以這麼玩」。
小檔案
孟京輝,1964年5月1日生,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電影導演,被譽為「當前亞洲劇壇最具影響力實驗戲劇導演」。
1986年北京師範學院(今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被分配擔任教師,但他無意擔任教職,選擇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研究所,獲文學(藝術)碩士,兼任河北傳媒學院客座教授。1992年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陸媒報導,他以獨具個性的創造力、多元化的藝術風格,開拓了中國當代戲劇的新局面,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矚目的文化現象。
執導作品《思凡》、《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獨》、《戀愛的犀牛》、《臭蟲》、《關於愛情歸宿的最新觀念》、《琥珀》、《鏡花水月》、《豔遇》曾引起強烈反響。
2002年他執導的電影《像雞毛一樣飛》由陳建斌、秦海璐、廖凡主演,獲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影評人大獎、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青年評委會特別獎。
2013年以話劇作品《活著》榮獲第4屆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2014年這部由黃渤、袁泉領銜主演的話劇應邀前往德國演出,這是中國當代戲劇首次進入德國主流戲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