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收藏家 簡楊同 文/記者阮愛惠 圖/林耀堂攝影、簡楊同提供 |2015.06.21 語音朗讀 388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陶瓷收藏家 簡楊同 一九二○年代,日本轉印青花小魚盤。 鶯歌釉下手繪水果盤。 鶯歌釉下手繪公雞盤。 「平安順興」宜蘭碗。 鶯歌黃金釉壽字碗。 鶯歌青花手繪福字大盤。 台灣碗盤博物館內部一隅。 開博物館,一般認為是政府或大財團才有能耐做的事;二○一二年一月,當簡楊同以個人之力開設「台灣碗盤博物館」時,來剪綵的縣長都笑稱他「很勇敢」;現在回想起來,簡楊同還真慶幸自己當時有那股「青瞑牛(盲人)不怕槍」的奮勇,否則這個人生大夢就只能深藏在心中了。 二十多年來收了兩、三萬件台灣及各國的陶瓷碗盤及文物,簡楊同不想只作個「收之藏之」的收藏家,收藏的最大趣味,就是和社會大眾分享,所以「找一個地方、好好陳列它們」的心念早就立定。他知道自己的財力很有限,不過自認還年輕、有體力,而且人脈廣闊,應該是有圓夢的機會。而今「台灣碗盤博物館」堂堂進入第四年的營運,簡楊同很感懷地說:「只能作到收支平衡,雖沒有賺到錢,但我賺到很多快樂!」 「台灣碗盤博物館」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結頭份社區內,是朋友的閒置老廠房,贊助簡楊同開館;雖是廠房格局,但方正敞亮,在簡楊同的用心規畫下,琳瑯滿目的陶瓷碗盤、器物,依年代、國籍產地、器型大致分類陳列,二樓亦開闢了文創區,提供碗盤彩繒、古早碗喝咖啡茶飲等服務。整個館區雖然只有五百坪,但定位清楚、氛圍友善親民,來到這裡的民眾都有輕鬆愉快的感覺。 簡楊同表示:「台灣碗盤博物館的定位,是以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社區博物館的新思惟,最大的目標,就是在世界工業化及城市化的文明進程中,保存台灣傳統農村社會的文化和特色。更長遠來看,則是希望在日益全球化的潮流下,保留台灣在地文化的多樣面貌。」 簡楊同從小喜歡老東西,他蒐集過郵票、黑膠唱片、傳統版印、古文書、神像等;兩岸剛開通時,從大陸走私來台很多高古陶瓷,他看到後非常驚豔,興起陶瓷研究的興趣。接觸之後,他發現其中更有一番天地。「在台灣,陶瓷的研究典藏,以中國陶瓷為主流,主要在故宮、國立歷史博物館、早期的鴻禧美術館及許多民間收藏家,燦爛而精彩,學院的論述也都以此為主,台灣本土產的陶瓷長期被忽略。事實上,台灣陶瓷很有特色,包括它的品類、釉色、器型等,對我而言,又有使用的情感在。收藏家同好的交流砌磋,引發了我的研究興趣,我又到各國博物館看陶瓷,愈研究愈有心得。」他說。 台灣瓷器 蘊含民生縮影 簡楊同指出,對於收藏、研究者來說,現今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因為知識的獲得很容易,透過網際網路,可以馬上查到收藏陶瓷的歷史、買賣的行情及相關知識,對研究者而言,助益很大。而簡楊同因為英文程度佳,透過英文網站,以及到各國博物館參訪,他比一般台灣的收藏家,更容易跨出去,看清收藏品的更多層面。 簡楊同說:「台灣的陶瓷,除了器形之美外,背後都是社會文化的縮影。每個人,不管貧富貴賤,每天都要用到陶瓷碗盤;台灣人重吃,是美食文化的天堂,所以陶瓷碗盤和台灣人的生活關係極為密切。」 以往,簡楊同收藏陶瓷不分年代、款式,通通封存於老家,有時放到哪裡都不知道。後來他為了開館,開始系統化整理收藏品,依年代、釉彩、器型歸類,因而能更清晰地窺看台灣碗盤的風華。他說:「這是官方博物館不會重視的品項,卻是台灣常民生活的重要記憶。」 「台灣碗盤博物館」的展示,以五十年前台灣一般民眾使用的碗盤為主軸,正呼應五年級生簡楊同,個人的成長記憶,也紀錄了台灣陶瓷的蓬勃發展時期。「台灣不產高嶺土,原以當地陶土當作窯燒(Stoneware)的原料,近五十年運用進口瓷土,才開始有潔白瓷器。」看著碗盤上的開片、裂紋,簡楊同認為這正是台灣碗盤走過歷史的在地價值。 博物館至今依然全年無休,只要興趣所在,歡迎大家共享碗盤之美。 保存二結王公廟文化 結合創新 若說簡楊同能開設「台灣碗盤博物館」是得自於眾多友人襄助的「人和」,那所謂的「天時」,就是那時他甫自二結王公廟的董事長之位卸任,有充分的時間去作籌備。 擔任二結王公廟董事長的這段經歷,是簡楊同感到最有成就感的四年。二結王公廟位於蘭陽平原的中心,原名「鎮安廟」,供奉古公三王,至今已二百餘年,平日香火鼎盛,是宜蘭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也是簡楊同從小就熟悉、敬拜的社區神祇,記憶裡,家人每逢考試、出外、病災或疑難,古公三王就是最好的倚靠。 一九九七年,由於要興建新廟,王公廟老舊廟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深具文化資產保護觀念的簡楊同,和一些地方上的年輕人,共同發起「千人移廟」的壯舉,最後,把原廟移動了一百公尺、轉了一百八十度,保存歷史建築,也成為社造的良好典範。 也因為參與了這個文化保存的工作,之後簡楊同開始獲邀參與廟內的事務,從委員、幹事做起,終在四十三歲之齡經由神意被選為董事長,是歷來年紀最輕的一位董事長。 董事長是無給職,簡楊同當時雖年輕,卻充滿挑戰精神。「二結王公廟每年的『過火』儀式,往往有十萬人次參與,在我任內並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我任職四年,每年為了這個盛典,遇到的挑戰都不同,我用盡各種方法,溝通、協調勸說,就怕任何負面的因素,破壞了這個年度盛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有成就感。」他笑說。 年紀不大就擔負大任,簡楊同內心卻很篤定。他剛上任不久,就對董事會表示:「我做得好不好是一回事,但之後廟裡財務會清楚公布,只有一本帳,帳目一清二楚,每一塊錢的支出,都要蓋五個章,財務非常透明。」 「錢」事先處理清楚後,其他事,只要是對王公廟好的,簡楊同也都支持去做。例如中元普度,因社會變遷,不若從前盛大;於是他設計了「套餐」,把米油酒等乾糧包裝成套,廣邀民間單位來贊普,贊普之後,這些物資可轉捐給社區內的弱勢對象,更符合中元節的普度精神。他還在社區國中小學內設置了「王公獎」獎學金﹕「我要讓社區、廟、學校和地方上的人有感情。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廟埕的活動就像自家的活動一樣親近。」 雖自稱沒有特別的信仰,但王公的信仰,早就融入簡楊同的內心。「基本上我是無神論者,但當我擔任王公廟董事長時,每次在重大典禮上敬拜,常常都有心靈震動的奇妙感應。記得,有一次聯合祭典時,最後焚燒疏文時,竟能親眼看到一線陽光從雲層中直射下來的奇景,彷彿見到民意上達天聽,內心感動不已。我想,心誠則靈,心誠意正,是作任何事的準則,我至今仍奉行不渝。」他說。 特立獨行 從各式工作汲取養分 宜蘭五結鄉子弟的簡楊同,當年考上政大外交系時,也曾有雄心壯志,想當縱橫國際的外交官;進大學後,才發現大學的課程很無趣。 雖然功課普通,但簡楊同參加了「攝影社」,擔任社長;也加入「政大青年社」,成了當時政大「野火」學生運動的一員,並且成為被調查局約談的對象。這段經歷,喚醒了他性格中反體制的基因,也啟發了他的社會改造理念。 大學畢業後,簡楊同做過多種不同的工作,看似波動不定,卻也帶來各式各樣的歷練。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宜蘭家鄉當證券行營業員,才做了一年,就見識到金錢遊戲的虛幻和人性的弱點。「那時股市攻上萬點,原本在當地以漁業和木業起家的有錢人,都還搞不清楚什麼是股票,就投進大量的金錢。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同事,前一天中午還和我一起吃飯、看電影,隔天就捲了客戶的幾千萬元落跑……客戶指責為什麼要開這樣的公司來害大家賠錢?我也覺得意興闌珊,就辭職到台北去當高職英文老師了。」他說。 之後,他再次返鄉時,是到宜蘭縣政府社會科當約聘人員。這份工作,他做了四年半,之後又有機會到台北,擔任當時的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陳必照的祕書,上班地點在總統府二樓。 接下來,簡楊同又到「人文空間發展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之後,返鄉競選縣議員未果,被延攬到「仰山文教基金會」擔任祕書長,他認為這是一段歷練最多、人脈廣結的重要資歷。「仰山文教基金會就像是宜蘭縣的文化智庫, 集合了宜蘭縣文化精英,早年就推動社區營造及文化資產的保護工作。我在這裡,認識了宜蘭文化界及社造界的很多朋友,對地方文化的認知也更加深入。」他說。 工作的經驗堪稱千迴百折,閱歷的人事也形形色色,簡楊同的心境倒是一貫地泰然平和,不隨波逐流。也許因為一路以來,工作之餘,他都在收藏和研究陶瓷,陶瓷品千年不毀的穩定和冷靜特質,總能給予他「物我合一」的心靈撫慰。「人生難免有灰心無奈之處,所以人到中年,我立願要做自己最有興趣、最有社會價值的事!」他說。這也就是他終能成為「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的前因。 前一篇文章 表演藝術家 金士傑 舞台數十載用表演和生命溝通 下一篇文章 律師高瑞錚 堅信教育力量 回鄉建圖書館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