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俄羅斯總統普亭二○一四年五月簽署法令,規定網路影音須登記,也不得匿名。反對箝制言論自由的聲音當然有,但法界說,此舉將使政府更能監視百無禁忌的網路言論。
愈來愈多國家從嚴監視網路,所謂「網路不受國家控制」的概念逐漸在全球各地退場,許多國家箝制它們曾經容忍的網路自由。這些國家「限制言論自由」,當然都遭到批評。但自由不等於為所欲為,最近被廣泛討論的網路罷凌,就引起思考:「政府什麼時候該管一管?管多少?」
二○一三年十月,美國「保護記者組織」譴責歐巴馬政府壓制新聞自由,起訴媒體與記者,比過去所有美國政府對媒體的起訴多出一倍,很多記者害怕打電話或寫網郵,擔心美國情報機構會查出消息來源。
歐巴馬說 網上多垃圾
牛津大學歷史學者指出,「歐巴馬說,雖然網上到處是垃圾,但我們對世界確實有了更多了解。不過,從貪婪的普亭到邪惡的聖戰者,我們有理由感到害怕」。美國作法是「以反恐之名」,對待「以自由之名」的過激言論,尤其是煽動仇恨的恐怖主義思想的網站。
阿拉伯之春由社群網站發起,推動一連串民主運動,為世人讚揚;但這股網路力量,美國不敢輕忽。因為獨裁者被推翻後,這些國家權力真空,往往引發內戰,「春天社群網站」也產生質變。
早在二○一○年,歐巴馬批准一筆經費,用於研發郵件接收、網路通訊工具及各大社群網站的監聽系統。美國國防計畫署要求先發制人,找出社群網站中「有目的性或不實的消息」,並且反制「具不良影響的活動消息」。
伊斯蘭國、凱達組織善於利用網路媒體,傳布恐慌。英國情報單位負責人韓尼根指出,恐怖分子利用臉書、推特等科技公司的服務,招募成員並下達命令,助長恐怖主義的氣焰,必須推新法因應。
恐慌症 反恐杯弓蛇影
反恐作戰使歐美等國杯弓蛇影,甚至產生「反恐的恐慌症」。歐巴馬表示,面對一些暴行,我們須自我克制,遏制焦慮、擔憂和恐慌的爆發,因為這些會削弱理性分析。
紐約時報報導:「恐慌代表思維的清醒。現實就是現實,無論是否在推特傳播。真理並不總是能給你自由。理智與意志並不總是步調一致。」這暗示自由不能無限上綱,為了國家整體安全的「大我」,個人言論自由的「小我」,有時必須犧牲。
社群媒體 很多沉默者
當然,當民主國家限縮自由時,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與俄羅斯等國,更可以大張旗鼓,打壓言論自由。這些國家的領導人認為,網路是反政府示威背後的主要工具。當然,這也是部分事實,網路已成為恐怖分子和犯罪者指揮與控制的溫床
英國保守黨主張推動通訊法,讓情報單位有更大權力取得網路通訊資料。今年一月,英國首相卡麥隆訪問華府時說,要預防恐怖分子攻擊,須攔截、取得其通訊資料。英美兩國決定對臉書及推特等公司加強施壓,促與情報單位合作,協查恐怖分子。
專家指出,為護公民安全,英國必須在民主政府與科技公司之間找出一個新的協議,而且必須及早行動,不能等重大暴力事件發生後再來檢討。
紐約時報發表〈社群媒體如何讓人們變成沉默者〉一文指出,從阿拉伯之春到冰桶挑戰,網路是活動人士和組織者的有效工具。但總體看,網路是削弱而不是提高人們的政治參與度。
觀點多樣性 社群壓制
推特和臉書等實際上壓制了觀點的多樣性,而且抑制人們對公共事務的討論。與其他人相比,常使用社群媒體的人在現實世界裡,更不願意表達不同觀點。隨著人們讓自己周圍只剩下與自己看法相似,而且不願意提出不同看法的人,網路正在加劇美國民眾觀點的分化。
羅格斯大學傳播學者基思.漢普頓說,「人們不傾向於表達看法,也不願與不同立場的人接觸。」網路出現新聞理論的「沉默的螺旋」,此理論認為,當人們認為自己的觀點與親友或同事不同時,表達看法的意願就會降低。許多人認為,網路會讓這個多元聲音消失,因為它讓更加相異的人們聯繫在一起,甚至還能傳播少數群體的聲音。
網路上雖然人人有自主發言權;實際上,發言權未必均等,更多人只是沉默而被動的訊息接收者,難得發出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接收到的是捏造或經過變造的不實訊息,一般網民卻信以為真,甚至為此義憤填膺,不斷代為轉傳。
所以,當政治人物呼籲要重視「鄉民」、「婉君」的意見時,可能得到的仍只是片面訊息、片面民意,所謂沈默的大多數,在網路上仍是沈默的一群。「鄉民」、「婉君」不代表大多數。
研究人員稱,人類都強烈渴望得到他人認可,不斷解讀各種訊息,判斷人們是否認同自己。活躍的社群媒體用戶能獲得更多此類訊息,因此愈來愈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
網路以某些方式加深了這種分化。讓人們很容易可以只閱讀自己認同的人發布的消息和觀點。許多情況下,甚至無需自己做出這樣的選擇,大數據公司會自動把你偏愛的文章(觀點)送上門。所以人們只會愈來愈耽溺於同一種思考中,不會追求多元閱讀,多元思考。
為了完成「沉默的螺旋」報告,研究人員調查一些人對洩密者愛德華.史諾頓(Edward Snowden)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簡稱NSA)監控項目的看法,美國人對這個問題基本上存在兩種觀點,且持兩種觀點的人數相當。
隱私非絕對權利 禁止激瘦網站
有媒體形容,網路是無垠的濃密叢林,個人很容易隱身其中;如果放任惡意輕率言論在網路擴散,這個自由空間將變成蠻荒世界。
當前,網路變得愈來愈重要,也因此,這個公共空間的自由與公正,要靠所有使用者共同維護,勿讓少數人的輕率及惡意,汙染網路世界。英國情報單位負責人韓尼根指出,網路隱私不再是絕對的權利。
法國國會下議院四月三日通過法案,禁止紙片人模特兒走秀。超瘦模特兒早已引發批評,這是首次立法禁止,鼓吹過瘦的網站也要禁止。隔天荷蘭政府跟進,考慮全面封鎖崇尚極端節食網站。
荷蘭有數百個類似的網站,教導人降低食慾、掩藏罹患厭食症的事實,甚至鼓勵上傳激瘦照片,相互激勵,荷蘭政府認為這些網站根本是鼓勵自殘,已經涉及刑事犯罪。
法國國會議員韋蘭指出,時尚界標榜「骨感美」已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因而倡議公權力介入。韋蘭是醫師出身,他說管制這些網站無關言論自由,西班牙、義大利和以色列已採行類似辦法。
網路言論刻薄 你要經得起惡評
在網路世界,匿名與不可見使人們自認不受約束。美國網路心理學者蘇勒說:「如果你想成為部落客或推文,最好可以經得起惡意批評。」
皮尤調查中心指出,六成九的美國成年人自稱「曾目睹某人在社群網站對別人刻薄與無情」。貼文包括惡意諷刺、施虐的誇張言論,企圖使人陷入沮喪或意在挑釁。
一篇心理學評論的標題是「惡比善更有力」,賓州大學的帕威爾斯基說,我們對不好的經驗與批評反應比較強烈,而且記得更牢。
哈佛商學院的波森說:「我們很容易為這些事感覺感傷。」他說,這不意味你的批評者無的放矢。如果諷刺有事實根據,學者建議,讓批評者成為你的良師。
負面評語或許有助於你更瞭解自己。我們可從刻薄評語中學習。網路心理學家談「網路『去約束』效應」概念,指的是「人們在網路世界的言行通常不會出現在真實世界」。
上了網路,一些真實世界的凡人就成了「怪物」。學者說,如果記住這個概念,「人們就會認清攻擊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容易面對他們的惡評,甚至置之不理。」
各國限制網路一覽表
美國 2010年研發社群網站監聽系統。近月有1.8萬個與IS相關推特帳戶遭停權。
俄國 熱門網路影音須登記,部落客不得匿名。加緊控制總部在國外的網路公司。
歐盟 幫助谷歌和YouTube,透過成員國協助標示恐怖主義相關內容,遏止安全風險。
土耳其 阻止外洩文件和錄音在推特散布,但輸掉官司。
印度 臉書、谷歌和推特等22個社群網站,必須刪除「反宗教」或「反社會」內容。
巴基
斯坦 2014年上半年,要求臉書移除內容將近1800次。
泰國 成立專職「戰情室」,封鎖網上涉及誹謗王室的內容。7萬網頁遭殃。
越南 關押35名部落客寫手和其他網路用戶,罪名是散播反政府言論。
新加坡 要求媒體遵守24小時內移除負面內容的命令,繳納39,000美元作為履約保證金。
谷歌
反應 YouTube已遭影片淹沒,沒辦法過濾所有恐怖主義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