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汝娟台北報導】一走進台北市靜心中小學,就有不同顏色的教室映入眼簾;冷色調的自然教室、暖色調的美術教室;六十四年歷史的靜心中小學,為兼顧學生學習品質,並顛覆外界對私校的刻板印象,校長簡毓玲帶著師長自編教材、活用校園空間,開始推動藝術教育,讓學生能透過藝術學習多元展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奉獻獎。
「大家對私校的刻板印象就是資源好、學生好、成績好,而家長的最大期待就是成績,於是,私校優勢成了我們藝文教學的最大阻礙。」簡毓玲說,學校開始自編教材,規畫適合學生的藝文課程。
靜心藝文團隊從早期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三大課程各自發展,不間斷地進行課程轉型,強化一至六年級基本專業能力,以及領域內與跨領域課程統整的可能性與發展性,並將學習融入學生生活,培養美學素養。
靜心強調課程創造力,並致力提供師生表現舞台。簡毓玲認為,創造力是無價之寶,希望靜心師生的潛能充分發揮,讓學生離開校園後,有實踐夢想的能力。
在過去奠基的語文課程架構下,藝文團隊教師結合其他科目,讓學生跨領域學習。教學研發處主任徐聖惠表示,師長帶領學生用鏡頭說故事,例如國文課談及朱自清的〈背影〉,就搭配美術攝影課程,讓學生透過拍攝背影人物,讓自身故事延伸到課堂外,也讓學生對生活事物有多一點觀察與反思。
其中,就讀台北醫學大學的徐尉翔,就是在靜心找到興趣。他念建國中學時,與同學創作畢業歌,並將詞曲創作推展到全台各高中,發起十五校聯合製作畢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