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防治登革熱新妙方,復育「真鰍」杜絕病媒蚊,維護生態平衡與環境永續。
圖/南華大學提供
南華大學防治登革熱新妙方,復育「真鰍」杜絕病媒蚊,維護生態平衡與環境永續。
圖/南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汝娟台北報導】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南華大學加強校園環境清潔,清除積水之外,更提出防疫新招。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昨帶領師生在校內生態池放生本土種魚類「真鰍」,每條真鰍一天可在土壤中,至少吃掉八十隻孑孓,有效減緩病媒蚊孳生,同時維持生態平衡。
林聰明表示,近年農地濫施農藥助長病媒蚊產生抗藥性,導致登革熱猖獗,並為了防治登革熱又噴灑殺蟲劑及消毒水,不僅危害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更會繁衍具抗藥性的蚊蟲,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藉由蚊蟲的天敵解決病媒蚊孳生,才是治本作法。
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世雄指出,真鰍是溫水性底層魚類,生活在淤泥較深的溝渠、水田、池塘等水域中,體型小、生長速度緩慢,但可耐寒到攝氏六、七度,缺水時也可鑽到土壤中存活,是環境適應力非常強的本土種泥鰍。
真鰍會翻動池底土壤中的蟲卵,只要魚池裡沒有遇到肉食性的魚類青魚或鳥類等天敵,真鰍就能生存繁殖,不會造成生態問題,可全面有效抑制登革熱斑蚊幼蟲。
有別於孔雀魚跟大肚魚解決孑孓繁殖問題,陳世雄說,真鰍一天至少能夠吃八十隻的孑孓,比一天只吃四十隻孑孓的孔雀魚和大肚魚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真鰍會潛到土裡頭把蟲卵一起吃光,學校獲得業者贈送一萬條真鰍,全數施放在校園的生態池中,預計復育繁殖成功後,要分送給鄰近縣市,協助緩解疫情。陳世雄建議可嘗試運用真鰍,改善目前嚴重的登革熱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