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要 中國結與寶石相逢 打造創藝人生

阮愛惠 |2015.03.01
3528觀看次
字級
〈和平鴿〉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王月要化身代言人,身上配戴〈璨花錦簇〉。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何日君再來〉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金袍藏鸚〉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珍翠觀音〉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王月要全家福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王月要珠寶公司團隊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王月要珠寶提供

二○○六年,曾與王雪紅等四位台灣知名女企業家同列「全球華裔財智女性風雲榜」的珠寶設計師王月要,近年來,以其本名創立品牌的「王月要珠寶」,所推出的中國風創意珠寶,已躋身國際珠寶展舞台,並打進中國市場,廣受華人顧客的喜愛。

「王月要珠寶」雖只是十多歲的年輕品牌,卻已受到國際性的注目,美國CNBC電視網與Discovery頻道都曾經採訪;也到日本、印尼辦過個展。香港中藝公司更是青睞王月要的作品,曾多次邀請她舉辦個人珠寶展。透過中國結藝與精巧的鑲嵌技術,王月要呈現珠寶既古典又時尚的新中國風情。她十分傾心宮廷風格,也很喜愛佛像的莊嚴,每件珠寶作品,似乎都連結著一個帝王后妃的傳說,或者人與神佛間的神秘關係。有一次在北京,一位收藏家對王月要說,看了她的作品後感動得想流淚,因為在她的珠寶作品中,彷彿能找到文革以前那一輩人曾經歷的華麗與傷痛。

分明是新時代的珠寶,卻彷彿擁有古老的靈魂。更令人稱奇的是,它的設計者不是老輩,也並非學院派,而是家庭主婦出身、靠自學入行,今年才五十多歲的中年女士。

巨變中頓悟 堅強扛家計

一九九二年九月前,三十四歲的王月要是一個幸福、單純的家庭主婦,育有兩個念小學的兒子,最大的樂趣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及蒐集茶壺和「豬」相關的飾物、用品。九月之後,經營鐘表的先生一夕破產,負債幾千萬;王月要頓時從富家少奶奶變得一無所有;更令她跌到心靈谷底的是,自小養育她長大的養父車禍往生。

養父的驟逝帶給王月要比破產還要巨大的痛苦,卻也令她領悟到:「錢失去了還可以再賺,人失去了再也回不來!」這麼一想,破產不再是那麼難過的事。雖然有親友表示願替她帶孩子,慫恿她和先生「跑路」逃債,但她和先生都認為逃避不是辦法,再苦都要一點一滴地還債。於是王月要從雲端走下來,開始扛起家計。

商職畢業的她沒有一技之長,剛開始只能變賣自己收藏的茶壺和衣物、以及「豬」飾品。「那時,每賣出一件心愛之物,回家後都會哭。」她說。但在那樣的情景之下,她還是每天都只想著如何把東西換成錢。為了增添賣相,她學打中國結,意外發現自己很有設計天分。賣完家中的物件後,她頂下一個五坪大的小店,展開創業之路。

致力推廣結藝 拉拔後進

王月要常說,自己是靠著三個結,打出事業之路。「先學纏繞結、平結、金剛結,再學鈕釦結,演變出各種技法。」她將結藝編出質感,展現濃厚中國風,吸引珠寶、珊瑚等業內人士上門拜師,很多人跟她學中國結,再利用白玉、翡翠等設計成飾品。

二十二年來,王月要不斷努力推廣,讓結藝中國風珠寶在國際大型展覽上曝光。「以前很多人看不起編結藝術,我將它和珠寶結合,重新讓它走上精緻文化的舞台。其實幾千年來,結藝在中國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是後來的人用它來作壁飾和一般用品。我當初只是很單純地喜愛這項傳統藝術,沒想到能一步一步走上國際,而今更搭上文化創意的熱潮,在中國相當受到歡迎。」王月要如此說。

近年來王月要被視為中國珠寶文化推動的使者,在兩岸間作很多交流工作。她說:「台灣起步早,有優勢,但大陸很快就能追上;然而台灣小而美,大陸很重視台灣的風向。我在這個領域摸索很多年,什麼狀況都碰過。我很感恩,當時要不是遭遇到那麼大的挫折,我也不會走出來;要不是一路都有貴人相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所以,我很願意給現在年輕的設計師及以此創業的人一些意見,適時拉他們一把,希望他們少走一些冤枉路。」

一盆植物 結下佛門法緣

人生最谷底的時候,很多好友,都來關心王月要,令她至今相當感念;也有不少宗教團體,找她去聞法聽道。「宗教團體中,我和佛光山最有緣,而且是從植物和道場結緣。」她說。

民國八十三年,一位鄰居帶王月要到佛光山台北道場的滴水坊和美術館。在流通處,她見到採用名家陶器栽種得雅致的小品盆栽,原來都出自一位法師的妙手。王月要非常喜歡那些盆栽,但當時她沒有餘錢可買。法師知道她在做編結飾品,建議她編佛像,此前王月要只編珠寶,不曾編過佛像。在法師的鼓勵下,她開始嘗試,結果相當成功,法師還讓她的作品在道場流通,賣出去的所得,王月要就拿來換法師種的植物。

王月要說:「法師教我,每天要和植物說話,植物就能長得生機盎然。和佛光山結緣後,開啟了我和佛教的法緣。我非常喜歡觀音像,後來又和佛光山普門寺接觸,到那裡教法師和信眾作編結。」

王月要以前對佛教的概念很單純,只知道去廟裡拜拜;但來到佛光山,透過和法師的結緣,開啟了她創作的另一個面向,也在過程中學到「分享」。她說:「我在人生的最低潮的時候遇見佛法,就像見到黑暗中的一道微光。那時我常得設計及製作,心必須很沉靜,我每隔一兩天就到道場找法師,流通作品、欣賞植物。在人生極低落的情況下,有這麼美的東西薰陶我,使我沉靜,從事創作。佛光山,給我一股美的力量,我至今非常感謝。」

保持寬闊胸襟 用愛逆轉勝

一九五九年出生的王月要有一個充滿故事性的身世。她八個月大時,因為家貧,生身父母忍痛把她送養,抱著她到養父母家那天,生母在回家的路上,蹲在一棵香蕉樹下哭了一下午。

原本不孕的養父母,領養王月要後,接連生了一女二子,然而漂亮可愛的王月要仍是他們的掌上明珠,她總是穿著皮鞋和訂做的新衣上學,很多女同學都怨嘆,這個養女的命比她們當親生女的都好。

也許是因為在被愛的環境中長大,人長得美又常被精心打扮,雖然成長在質樸的農村,高中時讀的是商校,但王月要的美感是天生的。她說:「設計工作,最重要的來自一個人的心胸,設計者的心胸首先要開闊,好或不好的元素,都要先容納,接下來再放掉不好的東西。人生也是一樣,遇到不好的景況,要能處之泰然,樂觀進取,用愛包容一切,最後好的人事物一定都能留存下來。」

秉持同理心 助人自立

雖然早已還清了當年天大的債務,先生也已經在房地產界闖出新的事業版圖,但王月要每次敘述她的創業歷程,還是很泰然地從「破產的少奶奶」那段談起,先生也坦然地表示「我的失敗,造就她的成功」,不避談人生最灰暗的段落,讓王月要很能體察他人的失意及痛苦,並且懂得如何適時地拉人一把。

早年她付不起高額的中國結學費,只好自己從實作中不斷摸索自學;後來她開始設計及販售自己的作品,很多婦女拜她為師,其中,也有遭逢家庭變故、有謀生需求的,她就鼓勵她們自己創業,學生不必付學費,只要來幫她製作作品,她有了幫手,學生也能學得又快又好。「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也能給我啟發,學生的進步,更能鼓勵我愈來愈精進!」她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