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常說:「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人和,才能無事。僧團裡,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所以出家人又稱「和尚」,即「以和為尚」;儒家則主張「以和為貴」,自古聖賢也都提倡「和」。圖/游智光(Jack Yu)繪
佛門常說:「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人和,才能無事。僧團裡,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所以出家人又稱「和尚」,即「以和為尚」;儒家則主張「以和為貴」,自古聖賢也都提倡「和」。圖/游智光(Jack Yu)繪
佛門常說:「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人和,才能無事。僧團裡,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所以出家人又稱「和尚」,即「以和為尚」;儒家則主張「以和為貴」,自古聖賢也都提倡「和」。
佛教以「六和合」來建設僧團在相處上、見解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共識與實踐。所謂「和合」,指的就是「理和」與「事和」,即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六和」即:
第一、見和同解:即思想的統一。就是大家的思想、見解要有共識,意見不同,相處、共事會障礙重重,所以見解要和,要建立共識。
第二、戒和同修:即法制的平等。對於戒律、規矩,大家都是一樣平等、共同持守,沒有特權,也就是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第三、利和同均:即經濟的均衡、共享。寺院僧團的生活所需都是平均分配,不分職務高低,人人享有均等的權利。
第四、意和同悅:即心意的和諧。大家共同住在一起,要有禮貌、有威儀、相互尊重,和諧、和平共處。
第五、口和無諍:即語言的喜悅。大家沒有爭論、吵架,人我之間說的都是叢林的語言,比方,「請問法師上下」、「請長老開示」、「學人不敢當」、「學人慚愧、苦惱,請多賜教」,彼此有佛法就不會有爭論。
第六、身和同住:即居住的安樂。在寺院裡,大家都是共同生活,都為歡喜來修行,為歡喜而共處。
六和敬中,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和合的表現。我覺得「和」很好,每個人穿的衣服,顏色雖然各有不同,但和諧就漂亮;五官外貌雖然不一,和諧就美麗;五臟六腑的功能不同,但只要各司其職,和諧就健康。
僧團因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樂清淨。
廣義而言,一個家庭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美滿快樂;一個團體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社會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成為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一個國家若能行持「六和敬」,就能成為一個富強康樂之邦。
六和敬也是世間的「和諧六法」,人人能奉行,社會自然和諧無諍,國家必然安定與富足。
六和提問
問:身處資訊發達、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心也相對疏離。「六和敬」的觀念如何應用在人我之間的和諧共處?
答:人與人之間,和諧最重要。
人際的往來,有用感情維繫和諧者、有用利益維繫和諧者,甚至有用同學、同鄉、同門維繫和諧者。但事實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就有利害,就不容易和諧。
今日的社會,有的人因為思想、見解不同,各黨各派壁壘分明;也有人因為信仰不同,彼此相互排擠;甚至語言、風俗、習慣、地域的不同,造成多少紛爭。
佛門向來很重視人和。如僧團裡,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因此又稱「六和僧團」。《阿彌陀經》也提到西方極樂淨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和諧。和諧就是淨土,一家和諧,就能一家快樂;一個社區和諧,社區就能平安。
一個團體裡,能幹的人,大都能促進和諧;不能幹的人,則容易引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就能和諧;尊重寬諒,就能和諧。
人,都需要別人的助緣,才能生存,因此要懂得相互扶持;能有「同體共生」的認知,才能共存共榮。
所謂「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又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人和的重要,由此可見。
問: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如何營造和諧的家庭生活呢?
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溫暖、可愛的。尤其一個家庭最難能可貴的是和諧的氣氛,這必須是家裡成員共同營造才能擁有。家庭和諧的條件,有四點:
第一、和合無諍,快快樂樂:家庭要和諧,必須每個人在思想見解上,相互了解;在生活習慣上,相互尊重。尤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無論長輩、後輩,要相互了解尊重,忍讓包容,日子才會歡喜好過。
第二、讚美尊敬,和和氣氣:無論是父母、長輩、兒女,大多希望被鼓勵、讚美,受肯定與尊敬。因此,雖然是一家人,彼此可以直心相對,但也要給予讚美、尊敬的語言,才會增進和諧。有了讚美,有了尊敬,生活會增添活力,生命會增長信心,內在會增強力量,家人會感到生活的快樂幸福。
第三、慈悲助人,親親愛愛: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要慈悲以對,相互幫忙。父母對子女、兒孫,要普施慈愛,為人子女者,也要對父母長上、親朋好友,給予孝順、尊敬、仰慕、協助,彼此才會親愛相處。
第四、節儉勤勞,誠誠懇懇:所謂「成由儉,敗由奢」的明訓,即使在工商社會,仍是每個家庭應謹記戒慎的。能夠節儉勤勞、誠懇謹慎,必能建立平安之家、和樂之家。
《佛光菜根譚》有云:「家內和睦者,家道必昌;外事和睦者,外事必辦。」以上四點,是營造幸福家庭所應努力的方向。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星雲法語》)
傳統之說
指六種和同愛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稱,菩薩與眾生有六種和同愛敬:1.身和敬,指同禮拜等之身業和敬。2.口和敬,指同讚詠等之口業和敬。3.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業和敬。4.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5.見和敬,指同聖智之見解和敬。6.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摘自《佛光電子大辭典》第四版)
禪∣門∣語∣錄
譯者/滿和法師、Doris Koegel-Roth、Leon Roth
禪者的生活,他們對工作和合分工,同道間參訪互助,修持上嚴謹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裡樸素無華,心地中統一歸真。
Chan practitioners are dependable workers because they are diligent, honest, prudent, and self-effacing. Chan practitioners make great colleagues because they see everyone as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go out of their way to lend a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