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現代詮釋 四經中的四不

 |2015.02.06
12823觀看次
字級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以古今聖賢為效法的典範,有的人以一句話作為自我勵志的格言。在佛教經典中,所謂「受持四句偈的功德,勝過布施恆河沙那麼多的珍寶」,原因就是,一句一偈可以讓人得度,從迷到悟,從黑暗到光明。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以古今聖賢為效法的典範,有的人以一句話作為自我勵志的格言。在佛教經典中,所謂「受持四句偈的功德,勝過布施恆河沙那麼多的珍寶」,原因就是,一句一偈可以讓人得度,從迷到悟,從黑暗到光明。佛教的經典浩瀚無邊,有許多至理名言,都是佛陀智慧的言教,值得我們省思、奉行。我列舉四部經裡的偈頌,提供大家作為待人處世的參考,簡述如下:

一、《華嚴經》的「不忘初心」:《華嚴經》說的「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記自己最初的心意,是菩薩學道最需具備的精神。

有的人雖然發心立志向聖賢看齊,一遇到困難卻又畏縮不前,退失信心。如現在經濟蕭條,商人經商不易,改務農;作家收入不定,改當公務員。像這樣,人生一直在換跑道,一直從頭再來,浪費時光,到最後一無所成。

如果我們能夠不忘最初的發心,自然會有一股力量鼓勵你向上、向前;如果忘記了最初的發心,則很容易被境界打倒。若能發願「不達目的死不休」,誓言「學不成功誓不回」,如此堅持下去,再遠的路終會走到目的地。

二、《維摩經》的「不請之友」:一般人都是需要別人請託才肯幫忙;受人請託,給予助緣,這很正常。其實,在世間生活,很多時候我們都要靠父母、親戚、師長、朋友,乃至社會大眾給予我們幫助,才能度過重重難關,因此我們也應該學習《維摩詰經》所說的「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做一位「不請之友」,不必等人家來請託,只要我有力量,就隨喜隨緣的奉獻、幫助,給予人間一些因緣。

佛教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懂得廣結善緣,才會有人緣,才能得道多助。諸佛菩薩為讓眾生得度而做不請之友,眾生也應該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主動走向社會,做大眾的義工。

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人若平時不願意先主動付出,樂於做「不請之友」,等到需要幫助時,怎麼會有因緣呢?

三、《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朋友當中,善善惡惡,好好壞壞,都是難免的。但是一般人的習性,總是記壞不記好、記仇不記恩。有德之人,如唐雎跟信陵君說:「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吾人受恩德於人,要銘記在心,並且知恩圖報。反之,別人偶爾有對不起我的地方,不可記仇。

《八大人覺經》說,對朋友要能「不念舊惡」,因為我們的親戚好友,都不是聖賢,為人處事總有不周到之處,我們應該寬厚原諒。因為自己也會有得罪於人的地方,如果每見他人之過,即念念難忘,則心底何能清淨?所以要學習佛教講「比丘沒有隔宿之仇」,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

四、《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所謂「隨緣」,就是要隨順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每個人都離不開因緣法而存活;同樣的,每個人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也會成為影響別人的相互因緣。因此,人與人相處,應該要隨順好因好緣,要有「結緣總比結怨好」的觀念,能夠隨緣,才能成事。但是重要的是,在利害得失之前,要能如《大乘起信論》說的「不變隨緣」,凡事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隨緣」並不是沒有原則、沒有規矩,不是要你隨波逐流、隨世浮沉;「不變」也不是要你墨守成規、泥古不化。過分堅持原則,不能融通,反而成為執著,喪失人緣,也會使事業的發展受到阻礙。

其實「不變隨緣」,就是在真理之前,要有不變的原則;但在人情世故上,也要能有隨緣的性格。做人做事的方法要圓融,但心中不能沒有原則;也就是說,大原則應該堅持,小地方則可以方便權宜行事,這就是「人圓心方」。

總之,我們立身處事若能奉行「四句偈」的智慧,便能隨心自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了。

禪∣門∣語∣錄

文/星雲大師

譯者/滿和法師、Doris Koegel-Roth、

Leon Roth

參禪參得不能和眾、不能與人水乳交融地相處,是不行的;禪師,要有獨立的禪風,但是,也要和順一切的人情世故。

The Chan practitioner must get along with others like milk and water. And his style must not be perfunctory, but personal and authentic.

四不提問

問:有人說,這是科技一日千里,訊息萬變的時代,不努力學習就落伍了。但是,如何在追求多變之中,還能保有自我的原則?

答:個人要保有原則,就是對自己能不忘初心。像學生當初選擇什麼科系,就要好好的努力下去,不要忘記最初的志願。我出家幾十年來,不曾忘記最初的一念,常告訴自己「要把和尚做好。」

當然,世間上充滿艱難困苦,但最初的那一念永遠不會忘記,對最初的一念要負責任。不要身在此山望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材燒。世間哪一行都好,就看自己付出多少的心力。

問:生活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做個「不請之友」?

答:一般人,都是別人請託才肯幫忙,但我們應該自我發心,做個《維摩經》所說的「不請之友」,才名為菩薩發心。

社會上,多少人自我推薦,甚至歷史上的「主動請纓」、「聞雞起舞」、「共赴國難」,都是不請之友。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不做「不請之友」,等到需要人家幫助時,何來因緣?

問:如何看待人間的恩怨?

答:有人問:人與人的關係為何?告曰:人與人之間,皆「恩怨人生」而已!一個家庭,原本是骨肉至親,為了個人利益、財產紛爭,彼此恩恩怨怨,錯綜複雜;一個機關,本來志同道合,有共同的奮鬥目標,但是為了升遷、名位、利益,彼此計較比較;全國人民,不是同鄉就是同學,或同文、同種,可是互相打擊、互相殘殺、鬥爭……。

其實,人生不必恩怨太分明;恩怨太分明的人生,就一定能成功嗎?司馬遷說:「人有恩於我者,不可忘也;人有怨於我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們要能化解怨恨。佛說「以怨止怨,如揚湯止沸」;能夠「以恩止怨」,則無事不辦。凡事能「不念舊惡」,與人沒有隔宿的仇恨,人生哪裡還會有什麼不可解的怨與恨呢?

問:處在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的現今社會,如何堅守是非善惡,不同流合污又能與人圓融相處呢?

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性格。

「隨緣」是隨順當前的環境,但絕非隨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隨緣」的性格,更要秉持「不變」的操守,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能夠在隨緣的生活與不變的原則相行無礙之下,才能享有收放自如的人生。尤其,身居高位的從政人員,他的所思所想,所做的每個決策政令,都足以影響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福祉,所以應該廣開言聽,諮諏納諫,要審慎盱衡時勢,順應潮流。不可美其名為「擇善固執」,實乃「故步自封」、「剛愎自用」,結果不但自誤誤人,甚至遺恨千古,能不慎乎!

(摘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叢書》、《迷悟之間》)

傳統之說

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之對稱。謂諸法雖由因緣而生起,然其體則為不變。

不請之友

又作不請友。指未請而自來親近之友。以此比喻佛、菩薩之救度眾生,非因眾生之祈請,乃以大慈悲心感應而親往,賜予眾生以善法;對眾生而言,即為不請之友。

(摘自《佛光電子大辭典》第四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