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通訊軟體提供便捷叫車服務的Uber(優步)在台掀起軒然大波,由於遊走法令灰色地帶,且在其他國家發生多起司機性侵女乘客案;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前表示,站在消費者立場,不鼓勵民眾使用Uber。做為創新服務的推動者,Uber應以負責的態度,協助政府建立適當管理規則,並提升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
Uber推出以來,在全球兩百六十多個大都市快速擴張版圖,顯示新一波共享經濟是擋不住的潮流。消費者透過智慧型手機App叫車服務,解決臨時要坐計程車卻叫不到車的困境,付款時透過事先登錄的信用卡帳號支付,電子收據立即顯現在手機上,完全不必使用現金,簡單又方便。不過,Uber快速擴張,又未納入政府管理,除了搶走計程車的生意,涉嫌逃漏稅,對消費者權益、個人隱私、生命財產安全等均欠缺保障。
當民眾使用Uber App時,必須先登錄個人信用卡號碼,未來如果不再使用這個Uber App時,如何要求經營的公司刪除個人資料,或確保個人隱私不會外流,目前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因為Uber並非合法經營的交通運輸公司,沒有取得正規執照,也連續多次被交通部處罰。
Uber創新服務為消費者帶來許多便利,但這並不表示,發生消費糾紛時,它可以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消基會指出,Uber使用者條款強調,該公司僅是叫車媒合服務平台,消費者與駕駛員若發生消費爭議、行車事故,該公司一律不介入;尤其Uber連客服電話也沒有,一旦出了問題,消費者將投訴無門,非常不負責任。
Uber在台上路初期,透過各種折扣和促銷吸引民眾搭乘,不過,民眾並未察覺其中隱藏的風險。消基會檢視Uber使用者條款,一共出現六個「概不承擔」、「概不負責」等字眼。消基會質疑,提供服務的企業經營者竟然事先免除自身的賠償責任,明顯違反《消費者保護法》,若限期未改善,可以開罰六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罰鍰。
新型態智慧型手機叫車服務衝擊有照計程車市場,也凸顯現行計程車市場的諸多問題。以台北市為例,由於計程車數量未做適當控管,市場過度飽和,反而增加有照計程車空車率,管理失當的結果,形成另一種浪費,這也是為何國際油價狂跌,國內計程車資卻喊漲。面對Uber App引進更便宜且快速的服務,正好提供傳統計程車業者一個改革的機會。在其他國家,Uber的出現已使傳統計程車業者開始提供便利的App叫車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利多。
無論是新型態叫車服務或傳統計程車業者,若要爭取廣大消費者的支持,一定要從消費者的立場出發,必須能夠確保消費者的權益,生意才能做得長遠。目前Uber以創新服務之姿搶攻市場,但在保障消費者權益這方面卻付之闕如,也未向政府提出經營交通運輸業務的申請,這樣的態度顯不可取。標榜創新的Uber,必須在消費者權益保障方面提出進步的做法,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