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指示各局處減少訂報,結果本應該是最重視教育文化的教育局率先宣布兩百三十六所市立學校全面停訂報紙,說每年可以省下一百一十七萬元。此舉引來文化界的撻伐,認為是開文化倒車。教育局主導全市的文化教育政策,再怎麼樣也不應該作出如此反智行為。
台灣的文化素質在兩岸交流之後,尤其能看出其傲人成果,大陸觀光客來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文素養,之所有能有今天的地步,就是因為過去多年來文化界和有心人士點點滴滴推動文化發展的成果,而閱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在七○年代台灣經濟正待起飛之際,文化界大力推廣書香社會,鼓勵訂閱書報期刊雜誌,將客廳的酒櫃變成書櫃,經過將近四十年光陰,慢慢的建立起書香社會和人文素養。
文化的重要性本不待多言,柯文哲的選舉政見中就提出要「以文化建立台北城市價值」,這算是相當精確的目標,台北市也只能以文化特色立於世界之城。近幾年來,遠從傳統文物著稱的台北故宮、史博館、美術館,到近代聞人如林語堂、張學良、于右任、張大千的故居改建,讓觀光客能優遊於台北巷弄之間。至於動態的文化活動更是讓人省思再三,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相聲瓦舍、蘭陵劇坊都已經成為台北文化的重要元素。
近年,在台北市文化局和民間人士齊心努力下,不論在動態或靜態的文化工作上都費盡心思,如康青龍的巷弄文化,中間有青田街的日式建築、永康街的小茶館和當代美食,龍泉街和師大路的夜市,加上師大教師宿舍的歷史,貫串了民初、日據、遷台到當代的人文風光,打造出台北市的文化小品,呈現了活潑的文化樣態,這顯然不是一紙命令就能夠創成的。
報紙是轉化這些文化素養的載體,讓民眾可獲得訊息、讓文化人有一個結合智慧的平台。沒有報紙做橋梁,政府和民間缺少溝通意見的管道;沒有報紙做媒介,文化人的美好構想無處紓發;沒有報紙的發行,民眾無從知道這些文化訊息。可以說,一個文化活動的促成,報紙是默默奉獻心力的一員,就如同它在這個社會的貢獻一樣,是無形的。
四、五年級生都是報紙陪伴成長的,小學時候,因為有《國語日報》,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的知識;國中以後,有《中國時報》、《聯合報》,讓我們接觸到國內外新知新聞,尤其是副刊提供的藝文作品,對人格成長、藝文興趣以及文化素養都有直接的影響,相信柯文哲市長應該也不例外。
儘管現在網路發達,資訊多元而迅速,畢竟報紙有其不同的功能,還沒有到需要揚棄的地步。或許有人批評現在媒體是亂源,羶色腥的內容汙染青年學子的思想。但還是有一些媒體兢兢業業,費盡心思為讀者提供最快、最新、最完整的資訊和解析。雖然報紙已經被稱為夕陽工業,但是最不應該率先唾棄它的就是教育單位,因為這是一種對待文化的態度。省了區區一百萬元,卻折煞的文化生機,還請教育局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