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台灣高等教育不得不進行第二次教改。教育部目前所進行的幾項措施是否真能讓台灣高教有徹底改變,乃一大考驗。
教育部首先進行高教裁併校管控,特別是在裁校方面,不再是被動式任由招生不足學校自行停招裁系或直接廢校;而是主動公布學校報到率,希望透過報到率的高低去突顯一些學校系級可能會因招生不足而被裁系。
此舉主要是以警示遏止方式來讓學生不敢去報考這些科系,逼迫這些科系直接就因學生人數不足而停招,進而讓整校關校退場。
這樣的退場機制是會讓一些原本就不該改大的私立科技院校回到原點,甚者提早退場;但整體高等教育的教學體質能否改善,則是另一個問題。
在國立部分,教育部希望以併校方式去整合教育資源,但這也是從經費使用的著眼點去併校,能否藉此提高大學生教育品質,則必須再從教育現場去做改革。
因此,教育部也開始以翻轉教育的概念,要求大學進行教育翻轉,希望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為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軸。希望大學教師能夠多多進行線上教學,把以往局限在教室內學習延伸到教室外的學習,讓學生只要想學習,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就可學習。教育部也放寬大學教師升等方式,不再以論文著作為升等依據,讓教師也能夠以教學做為升等方式之一。這些措施都一一顯示,教育部在進行第二次高等教育改革,是值得肯定的作法。
但就整體高等教育目的和社會現況而言,第一次高教教改乃在過於任意放寬大學設立標準,讓一些不足以改大的專科院校變為大學,從原本不到百所大學的台灣高等教育,瞬間擴增為一百五十幾所大學,也讓原本三分之一不該念大學的學生進到大學就讀,讓大學生從量變轉為質變,也導致大學畢業生薪資過低的現況。
如今,教育部是因少子化因素來進行裁併校措施,是無法真正提升進入大學的門檻,學校是因學生少才關門,卻不是因入學門檻的過高來抑制學生數,到時候仍然會有學測不到二十分仍可進入大學的現象,依舊存有只要想大學就有大學念的現況;大學生品質的提高並不是此次裁併校的主要目的。
教育部信誓旦旦的說要關掉三、四十所大學,但量少不代表質就可以提高。教育部企圖用翻轉學習來進行質變,問題在於翻轉學習不只是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學習態度主動化才是關鍵處。目前推展翻轉教育能夠成功的只在於小學階段,至於以升學考試為主的國高中,依舊難以脫離考試學習模式;何能進入大學就可以從被動化為主動呢?長達六年尋求標準答案的學習心態,要這些學生短時內以問題為主去建立自我探索模式,是高等教育二次教改重要方針。
面臨少子化的現象,教育部應可順勢而為進行高教第二次教改,並以量變來進行質變,提升大學生品質,方是教改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