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之美報導系列9】佛門好味道 妙普 |2014.10.31 語音朗讀 190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大覺之美報導系列9】 佛門好味道 圖/周雲 【大覺之美報導系列9】 佛門好味道 圖/周雲 【大覺之美報導系列9】 佛門好味道 圖/周雲 文/妙普 圖/周雲 在山明水秀的宜興,「山不醉人水醉人,水不醉人壺醉人,壺不醉人茶醉人,茶不醉人飯醉人。」這個「飯」,說的就是二○○七年被列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宜興烏米飯」,到了宜興當然得嘗嘗這道特產。 民以食為天,人的生活離不開吃的。但富足的現今,很多人即便嘗遍了各式山珍海味,仍然感到煩惱無盡;反觀佛門生活簡樸、粗茶淡飯卻讓人怡然自得。究竟如何吃飯才是修行,才能悠遊自在呢?有個公案,大家不妨參一參。 過去有位修學律宗的有源律師,曾請教大珠慧海禪師修道的密行,禪師回答:「肚子餓時就吃飯,身體睏時就睡覺。」有源律師疑惑問:「一般人不也是每天吃飯、睡覺?跟禪師不都一樣?」慧海禪師回答:「一般人吃飯時,百般挑剔、嫌肥揀瘦。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胡思亂想,千般計較。怎麼會一樣呢?」 來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看到雄偉的殿堂,禮拜了莊嚴的佛陀,享受了山林的清幽,心靈淨化之餘,色身也需要適當的補充營養資糧。別小看「吃飯」,這可是重要的修行功課,佛門裡的五堂功課︰早課、早齋過堂、午齋過堂、午殿和晚殿,「吃飯」就占了兩堂。 中國叢林寺院修行人一起到齋堂吃飯,稱為「過堂」,到齋堂裡吃飯,只是經過一下,不貪心、不好吃,也不計較飲食的好壞。所謂「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飯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飽就好。 「過堂」是有規矩的,法師及信眾按序進入齋堂問訊就座。坐定之後,由引禮法師引領大眾共同唱誦〈供養咒〉,此時,負責行堂的人為大眾添加飯菜。用餐時拿碗筷要「龍含珠」、「鳳點頭」,挺直腰桿,椅子只能坐三分,眼睛直視不能東張西望,還有「吃飯三稱念」、「飯時五觀想」,飯後則唱誦〈結齋偈〉,整個過程寂靜無聲,井然有序。所以,在佛門裡,「過堂」是一門修行功課。 宜興大覺寺從今年六月分起,每周六、日,開放給信眾、遊客參加午齋過堂,體驗行者提起正念,正意受食的修行,把身心靜下來,專注在吃飯上,學會守秩序重紀律,懂得惜福不浪費、感恩結緣,並且增加慈悲心、柔軟心和忍耐力。 沒趕上過堂用齋,沒關係,來山遊客可以到「蓮池滴水坊」和「三摩地滴水坊」,品嘗一飯一麵的素食簡餐。「滴水坊」之名,取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星雲大師十七歲時,曾染患瘧疾,在寒熱交迫的痛苦中,吃了師父派人送去的半碗鹹菜,心中立誓:願盡形壽,將全副身心奉獻給佛教,以報師恩。而初到台灣時,生活艱難,有好長一段時間,經常連一口飯都吃不上,因此他發願開山建寺、弘法度眾的同時一定要讓大家都有得吃。 他不僅自己煮得一手好菜,更鼓勵佛光山轄下道場要把素食煮好,讓前來的信徒都能歡喜吃素菜。如今為了回饋十方大眾,在全球道場設立兼具文化、書香、藝術氣息的「滴水坊」,除提供素食餐點,更是充實心靈與提升內涵的好去處。 每年五一假期舉辦的「中國宜興國際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大覺寺都吸引了數十萬人潮,不遠千里趕來體驗素食盛宴,讓健康、綠色的飲食觀念在更多人的心中扎根。星雲大師在開幕時,特別呼籲公眾要重視環保、尊重生命,養成多吃素食的良好習慣,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過去,素食通常和佛教畫上等號,經過時代的演變與推進,如今國際上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證明,素食不但有益身體健康,還可以有效節能減碳抗暖化,各界人士推波助瀾,素食風潮迅速遍及全球,成為世界性的飲食時尚和生活方式。 到了宜興大覺寺,歡迎來吃個素齋吧! 前一篇文章 【人間植物禪】 浮屠多少級? 下一篇文章 【文化中國‧讀唐宋詩】英雄精神的宣言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5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大覺之美報導系列8】佛光普照 大覺圓滿【大覺之美報導系列6】藝術弘法 精神歸趣【大覺之美報導系列4】雕塑世間的善美【大覺之美報導系列2】 融會古今的佛光祖庭【大覺之美報導系列1】從佛光走向大覺